理想未來,共生永存-可持續發展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登出
理想未來,共生永存
可持續發展特別報導
理想未來
共生永存
可持續發展
特別報導
氣候變化的種種災難性影響已經越來越明顯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峯會COP27達成一些初步成果之後,主要經濟體如何進一步鞏固政治共識?發展中國家和瀕危小國如何自保,並贏得國際社會更多支持與保護?民營部門如何在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商業探索上能否取得進一步成果,從而引領可持續發展?
《理想未來,共生永存》專題將與您共同探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自然環境篇
踐行責任之道,用「心」聯結山水人合
自2020年9月提出「雙碳」戰略的宏大願景後,中國政府管理者以驚人的效率讓世界看到,伴隨相關政策法規的實施,在產業結構、生產模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等重要領域,「碳達峯」和「碳中和」的藍圖規劃正在被爭分奪秒的落實。
北溪2號主要歐洲投資者之一退出俄羅斯
巴斯夫旗下的Wintershall Dea因爲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繼續在該國勘探和生產油氣而受到批評。
FTSE4Good指數剔除數十家公司
由於未能滿足更嚴格的環境標準,富時羅素將34家公司從其FTSE4Good All-World基準中剔除。
美國進一步落後於《巴黎協定》目標
美國去年的排放量增加了1.3%,來自建築、工業和交通的排放量大幅增加。
從霧霾到「雙碳」,中國民間環保組織尋求轉型
林孜:隨著氣候變化成爲中國最重視的環境議題,一些曾在霧霾治理上發揮重要作用的環保組織發現它們需要新的思路來參與氣候治理。
碳信用額度公司想方設法吸引投資
從藉助倫敦證交所「自願碳市場」標籤上市,到效仿貴金屬行業的商業模式,這類公司正在考慮各種選項以吸引投資者。
企業社會責任篇
從可持續繁榮理念,看企業「商責並舉」意義何在?
工業大生產時代,社會的前瞻者們就開始思考:如何走出「繁榮+衰退」的經濟循環模式,尤其是擺脫經濟發展等同破壞環境的二律背反現象。
美氣候特使克里稱歐洲應加大綠色支出
面對貿易伙伴和盟友的批評,美國氣候特使克里表示,歐洲應與美國一道,加大綠色支出,擴大乾淨能源選擇,以應對氣候變化。
歐盟提出綠色主張以對抗美國《降低通膨法》
歐盟將暫時淡化國家援助法規,並向戰略性氣候友好型企業注入資金,以對抗拜登3690億美元的綠色補貼計劃。
企業管理者應反思員工工資停滯問題
斯派塞:研究發現,受過商學院教育的管理者更可能偏向股東而不是員工。商學院與管理者都應該反思這一點。
私人飛機業務在疫情後依然飆升
儘管成本不斷上升,而且人們擔心私人飛機的人均碳排放量遠高於商用飛機或火車,但需求仍然強勁。
中國企業如何在ESG方面與國際接軌
趙瑩:在公益行動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國內品牌多精於在扶貧濟困和救急方面發力,而西方品牌卻一直在深耕長遠的環境問題。
科技創新篇
美國在技術上真能「卡住」中國的「脖子」嗎?
李偉:美國政府的做法阻礙了知識交流,延緩了技術進步,有害於人類社會的總福利,對於中國,我們不能決定美國政府的做法,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態度。
AI工業革命衝擊勞動力市場
周昭瀧:過去二百多年, 科技革新曾多次翻天覆地地重塑勞動力市場。回顧歷次工業革命,此次人工智慧革命有何同異之處?
中國需要更多「何同學」
周掌櫃:中國需要更多「何同學」這樣氣質的年輕人,科技創新領域無限魅力和趣味需要開墾,無數大學生都在嗷嗷待哺的等待科技創新啓蒙。
從新晉諾獎得主的貢獻看制度創新的重要性
鄭志剛:如果用簡潔明瞭的一句話來概括阿西莫格魯等三位教授的貢獻,也許就是他們用令人信服的計量方法證明了諾獎得主諾斯提出的「制度重要的」觀點。
中國如何成爲科技教育強國?
鄭志剛:在研究動機上我們應擺脫趕超式研究的慣性思維,根據市場需要組織研發;在人才培養上,我們要從注重團隊式人才培養到包容和鼓勵個性化人才培養。
Heart Aerospace:政府應補貼零排放飛機
瑞典新創企業Heart Aerospace呼籲各國政府效仿挪威,這個北歐國家計劃藉助補貼到2040年實現所有國內航班電動化。
能源篇
歐洲綠色鋼鐵雄心因能源成本受挫
行業領袖警告稱,如果沒有更多的國家支持和進口保護,氣候目標將面臨風險。
儘管中東戰事不斷,今年全球石油仍供過於求
國際能源署預計,2025年石油產量將增加180萬桶/日,若無重大幹擾將會供應充足。
奧地利稱歐盟應在戰後考慮恢復俄氣進口
維也納方面表示,布魯塞爾「必須保留在戰爭結束後重新評估局勢的選項」。
世行解除核能融資禁令
世界銀行行長彭安傑表示,將支持延長現有反應堆壽命的項目,促進核能產業發展。
美國石油產量將出現新冠疫情以來的首次年度下降
美國能源信息署預測2026年美國石油產量將下降,對川普的「能源主導地位」目標造成打擊。
塞茲韋爾C核電項目將在英法峯會期間獲批
英國大臣們希望在本月晚些時候與民營部門投資者簽約,啓動核電廠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