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如何成爲科技教育強國?

鄭志剛:在研究動機上我們應擺脫趕超式研究的慣性思維,根據市場需要組織研發;在人才培養上,我們要從注重團隊式人才培養到包容和鼓勵個性化人才培養。

9月上旬我有幸參見了一個以振興科技教育爲主題爲期兩週的研討會。與會者大多是來自工科背景的學者,人文社會科學背景的學者鳳毛麟角。儘管與會者學科背景差異很大,但大家一個共同感興趣的主題是如何使中國(在較短的時間內?)成爲科技教育強國。這無疑是這次研討會吸引每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榮譽感的學者的緣由所在。邀請的與會的部分學者基於自身的科研教育經歷和身邊傑出團隊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做了大量精彩的分享。其中涉及的科技精英,既包括已故的兩彈一星的功勳科學家鄧稼先、于敏和漢字輸入法的發明者北大方正創辦人王選,和前不久離世的周光召,也包括目前仍活躍在科研一線的院士和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公關項目的青年科學家。令每位與會者印象深刻的是,鄧稼先和于敏這些優秀的科學家們在那樣艱苦環境中通過科研堅守和集體協同創造了屬於那個時代的科技輝煌。

回顧過去當然是爲了更好地展望未來。隨著思考的深入,與會者不約而同地聚焦到未來如何使中國成爲科技教育強國的問題。那麼,如何才能使中國成爲科技教育強國呢?

第一,從趕超式研究到創新式研究。

您已閱讀13%(449字),剩餘87%(310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公司治理新視野

鄭志剛,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他兼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第三屆獨立董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公司治理50人論壇」成員、北京國有資產法治研究會副會長,以及太平石化金融租賃、泰康資產等多家公司獨立董事。著有《好公司都是設計出來的》《成爲董事長—鄭志剛公司治理通識課》《分散股權時代的中國公司治理:理論與證據》《國企混改的理論、路徑和模式》等著作。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