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

美國在技術上真能「卡住」中國的「脖子」嗎?

李偉:美國政府的做法阻礙了知識交流,延緩了技術進步,有害於人類社會的總福利,對於中國,我們不能決定美國政府的做法,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態度。

AI工業革命衝擊勞動力市場

周昭瀧:過去二百多年, 科技革新曾多次翻天覆地地重塑勞動力市場。回顧歷次工業革命,此次人工智慧革命有何同異之處?

中國需要更多「何同學」

周掌櫃:中國需要更多「何同學」這樣氣質的年輕人,科技創新領域無限魅力和趣味需要開墾,無數大學生都在嗷嗷待哺的等待科技創新啓蒙。

從新晉諾獎得主的貢獻看制度創新的重要性

鄭志剛:如果用簡潔明瞭的一句話來概括阿西莫格魯等三位教授的貢獻,也許就是他們用令人信服的計量方法證明了諾獎得主諾斯提出的「制度重要的」觀點。

中國如何成爲科技教育強國?

鄭志剛:在研究動機上我們應擺脫趕超式研究的慣性思維,根據市場需要組織研發;在人才培養上,我們要從注重團隊式人才培養到包容和鼓勵個性化人才培養。

Heart Aerospace:政府應補貼零排放飛機

瑞典新創企業Heart Aerospace呼籲各國政府效仿挪威,這個北歐國家計劃藉助補貼到2040年實現所有國內航班電動化。

Verily致力於在新加坡根除登革熱

Alphabet的生命科學部門Verily致力於在新加坡全國推廣技術,以消滅攜帶登革熱的蚊子種羣。

關於Web3用戶成長的思考

康水躍:用戶成長是產品的長期目標,其核心就是去建設產品與用戶構成的系統,不斷進行產品迭代,逐漸獲得市場份額,實現用戶規模和價值的持續成長。

用AI虛擬形象撫慰親人逝去的痛苦

阿胡賈:個性化「哀悼科技」聊天機器人可以用來安慰失去親人的人,但還需要對其倫理層面進行更多的研究。

只加可持續燃料,維珍航空將進行跨大西洋「淨零」首飛

一架波音787將完全採用這種燃料試飛倫敦至紐約線路,英國政府表示,這將是首次實現「淨零」排放的跨大西洋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