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西交利物浦大學公開招生簡章,釋放中國護航國際教育信號

肖經棟:隨著西浦的利物浦大學留學教育項目的示範效應放大,估計會有更多優質國際教育項目規範開放,爲中國學生提供更豐富、更有保障的教育選擇。

中外合作項目在國際化學校中再次火爆

肖經棟:中外合作項目最需要關注的是資質,辦學資質會直接影響到境外大學學位證書能否順利得到中國教育部留服中心的認證。

高三應該休三天

劉遠舉:家長們抗拒雙休是一種「囚徒困境」。如果自己孩子雙休,別人卻沒有,那自己的孩子自然就會在考試中喫虧。於是大家都不願意雙休。

找到適合孩子的國際學校,只需五步:專訪宜校創辦人肖經棟

國際教育在每個地方以及每一所學校,都有很大的差異性。這也是國際教育非常有魅力的地方。

我們是否在進入「後讀寫」時代?

薩拉•奧康納:技術改變了許多人獲取資訊的方式,我們不再閱讀較長、較複雜的文字,而是轉向簡短的社群媒體貼文和短影片。

中國國際教育將迎來最壞但也是最好的時代

肖經棟:隨著申請難度的加大以及留學的複雜化,一些關注留學的家庭會願意花更多時間和精力來研究留學,這對學校來說無疑是件好事。

海淀精英二代,堅信天賦決定論:專訪社會學學者姜以琳

當貧富差距加劇拉大時,上名校的收益就越發明顯。

歐洲外交官就英國計劃對私立教育徵收增值稅進行遊說

歐洲各國駐英國大使館認爲,倫敦的國際學校應豁免稅制改革。

深圳厚德書院爆雷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麼?

肖經棟:厚德書院的關閉彰顯出學校資方和學校本身需要建立防火牆,對學費資金使用需要加強監管。

《頭腦特工隊2》:適度焦慮是成長的需要

徐海娜:青春期是人生信念形成的重要時期,不是隻有學習和考試。當我們能夠理解青春期焦慮時,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的孩子們。

國際教育變革如何爲AI時代的職業發展鋪路?

薛莉:容錯機制高,是國際教育的特點。給了孩子容錯的機會,鼓勵學生迎接跨學科挑戰,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提高。

國際教育反哺基礎教育的趨勢漸顯

肖經棟:一方面是課程與教學,另一方面是學生成長,包含生涯規劃和境外大學申請支持。

造假成爲國際教育發展毒瘤

肖經棟:誠信是中國留學市場急需解決的問題。中國學校需要對此重塑,獲得大學的信任。

出國留學,外冷內熱

肖經棟:留學受到了質疑,但國際化學校招生卻挺熱,沒有想像中那麼冷。

波蘭的家庭作業之爭

波蘭政府決定取消家庭作業,意在改革教育,卻引發爭論。孩子與家長也是有喜有憂。

天生惡種?孩子爲什麼會變得暴力

章揚清:不要姑息孩子的錯誤行爲。施虐和破壞的樂趣必須受到壓抑。同情,尊重他人,珍視生命等文明的品質,都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而是兒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結果。

情緒穩定的老師是什麼樣子的?

徐海娜:「讓每一個差生都不放棄自己」——如果一位老師有這樣的使命感,就根本不會隨意侮辱和打罵學生。

小學老師,給「雙減」託底的人

少子化加劇,師生比上升,「小班課」是否意味著教學質量的提高,能否緩解家長對教育質量的焦慮?

中國學校出海的吉利模式

肖經棟:馬來西亞成功從留學輸出國轉爲輸入國,很大程度上是跟其教育長期與留學以及國際教育密切相關。中國國際教育與之有比較多的類似之處。

怎麼挽救自家的「學渣」孩子?

徐海娜:「學渣」有各種各樣的情況,有的真的會輟學。有的輾轉於醫院的「學習困難門診」和心理諮詢室之間,還是不能挽救。那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裏?

不想「卷」的外地生源,盤活海南國際教育

肖經棟:海南光是引進國際化學校、境外大學,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讓這些學校在海南能夠生存下來並發展壯大。

國際化學校十年級新生人數緣何暴增?

肖經棟:中國學生前往美國本科留學的人數這兩年有所下降,但並不代表出國總數在下滑。從2024年開始,中國本科留學人數持續增加,世界名校申請競爭會加劇。

鄉村再無「做題家」,童年何以平等?

劉鵬:過度行政化、高利害關係是導致教師精力流失、教育淪爲篩選、無法育人的兩大障礙,而至少目前這兩大障礙仍看不到鬆動的痕跡。

2023出國留學中學榜發佈:當上榜學校民辦超公立

肖經棟:今年正好是《中外合作辦學條例》頒布實施20年,民辦學校經過20年的發展,有自己相對穩定和優質的生源,在和公立學校競爭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們的教育怎麼了?學生和老師都不快樂

徐海娜:每個優勝者都帶傷,而被層層篩選掉的人,則要感受羞辱、沮喪和無力感。教育工作者也不得不把精力都放在學生的分類競爭上,忽視了育人本職。

休學的背後,優秀學生也需要「特殊教育」

徐海娜:現代教育目標主要包括認知、情意/心理和技能三個方面,但是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都偏重認知的部分,卻忽略了情意或心理的發展,技能更不受重視。

寶媽讀港碩,繞開中考分流的新賽道?

吳坤玲:又一批港碩媽媽開始了新學年的學習,放下在內地的工作和生活,真正踐行著「雞娃不如雞自己」。

縣中孩子的人生突圍,需要的不止是張雪峯

PEER:對出身不利的他們而言,觀念的力量甚至超過物質的限制,阻礙著他們去看更大的世界。他們也有多樣的愛好,也有潛能通過閱讀和反思從應試教育中「突圍」。

你能通過關於亞洲的測驗嗎?

加內什:對亞洲的無知是西方教育中最大的漏洞。西方對亞洲瞭解如此之少,在戰略上明智嗎?

英國首相對數學的熱情搞錯了方向

哈福德:蘇納克強制人們在17歲時學習額外的數學內容,而更迫切的需要其實是爲年幼的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數學教學和支持。

把孩子送去新加坡上中小學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

徐海娜:父母對這個國家的文化和教育理念,有沒有最基本的瞭解和理解,自己是否能夠給予孩子心理和其他支援,將最終決定孩子能否順利完成學業。

世界讀書日爲什麼成了家長(尤其是媽媽)的作業?

斯蒂芬•布希:佈置需要花費家長很多精力參與的家庭作業,對沒有太多時間或金錢的家長的孩子是不公平的。

考英語不利於農村孩子,是沒有根據的偏見

劉遠舉:影響無數年輕人的政策,不應該盲人摸象,全憑直覺。降低英語權重,提高語文權重,恰恰是不利於農村學生的,這是好心辦壞事。

跨國教育提供商轉投中國以外市場

在中國實施監管整頓後,跨國教育提供商正把眼光轉向印度、奈及利亞等新興國家以及日本等成熟市場。

從「分流」到「定製」,新加坡教育到底「卷」不「卷」?

徐海娜:新加坡從一向傾向「精英主義」的論述,逐步轉向重視教育機會和資源的平等,但是整個教育體制對學生考試分數的倚重仍未有明顯變化。

孩子到加拿大上學後,什麼纔是真正應該焦慮的?

Kai Cui:多倫多公校教育局華裔教育委員裴衛東(Weidong Pei)表示,西方社會過度強調政治正確而導致的教育不公平應當引起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