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聲明一下,這裏用的所謂「學渣」一詞是指大家對自家學習不好的孩子的一種謙稱、揶揄或者自嘲,父母有時可以用這個詞來指自家孩子,但不能用這個詞來說別人家的孩子。有些詞語是不是貶義和帶有歧視性,主要看身份和語境。「學渣」有各種各樣的情況,有的真的會輟學。有的輾轉於醫院的「學習困難門診」和心理諮詢室之間,還是不能挽救。那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裏?我們到底該如何挽救所謂「學渣」呢?
前不久,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加拿大陪讀媽媽寫的陪讀經歷,她說自己的女兒是個「資深差生」,後來雖然帶到了加拿大,遇到的都是寬容和溫柔的老師,但依舊是個「學渣」,甚至常常不想上學,但後來,孩子還是發生了改變,開始一改往日情形,奮起努力了!她說這都歸功於「寬師」(她用於指與「嚴師」相對而言的那種以鼓勵讚美爲主的老師)。但是從她洋洋灑灑的敘述中,我發現孩子發生轉變的根本原因,或者說那個轉折點並不在於此,因爲即使是到了一個寬鬆的教學環境中許多年,她的女兒依然無法改變,甚至老師帶著甜甜圈上門家訪也改觀不大。那麼,那個轉折點在哪裏呢?
那個萬字長文要看到最後才知道,一切起源於這位陪讀媽媽的鄰居給她介紹了一個退休的心理醫生。那位心理醫生了解完她女兒的情況後,還到她女兒的學校去見學校老師和相關人員,包括補習老師,調查和收集意見。收集完資料後,這位退休醫生又給正在執業的心理醫生寫了信,讓這個孩子接受了測評,最後得出結論:「這個孩子真的有注意力缺陷症」。然後醫生就開出診斷證明,以及處方了相應的藥物。學校也據此調整了對這個孩子的教學和考試。心理醫生對這個媽媽說:「注意力渙散的孩子,就是沒法遵守時間。她會反覆催促自己,想要推動自己,但無能爲力。她像是睡在一個深深的洞裏,沒法爬出來。催她,吼她,憎恨她,懲罰她,都沒法改變這個事實。只有支持她,鼓勵她,她才能爬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