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娜文章檔案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登出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一週
一月
季度
一年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訊
音訊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登出
關注我們
WeChat公衆號
新浪微網誌
X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RSS
六一節,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
徐海娜:當六一節來臨的時候,做家長的要多想想自己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不妨和孩子談談心,看看自己能爲孩子做什麼。
5月30日
兒童
關注
六一節,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
徐海娜:當六一節來臨的時候,做家長的要多想想自己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不妨和孩子談談心,看看自己能爲孩子做什麼。
5月30日
美國
關注
美國會跌出「自由的窄廊」嗎?
徐海娜: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但是民主本身並不一定意味著自由,只有當國家與社會形成適當的博弈,民主才能真正保障自由。
4月8日
藝術
關注
夢醒時分,回頭看見烈焰
徐海娜:緬甸,除了詐騙,還有什麼?在這個落後和混亂的國度,曾有一段短暫的轉型期,像是軍政府鐵幕的裂隙,也像是人們集體做了一場夢。
3月14日
人工智慧
關注
人工智慧課程進學校的隱憂
徐海娜:日常生活中,AI的出現使得我們做事的成本降低了,效率提升了;但人類也會利用AI做壞事。在AI課程進學校的同時,AI倫理能否得到足夠重視將成爲巨大隱憂。
2月9日
親子關係
關注
利用寒假「彎道超車」,真的有必要嗎?
徐海娜:上學要有上學的樣子,寒假就要有寒假的樣子。寒假,也許正是我們學會放下焦慮,好好經營親子關係的最好時機。
1月5日
音樂
關注
從鋼琴大師身上,學習成才的祕笈
徐海娜:讓孩子們享受音樂,追尋自己更加重要,也就是說,要弄明白自己渴望成爲什麼樣的人,並委身於這個目標,纔是成才的祕笈。
2024年11月10日
新加坡
關注
能用AI高效學習的時代,爲何還要寫到手指變形?
徐海娜:我們需要停一停,想一想,孩子們花在教室裏那麼多時間,是否學到了真正有用的東西。這些其實無關科技,而是源於觀念。
2024年10月8日
教育
關注
你可以成爲孩子的「重要他人」嗎?
徐海娜:「重要他人」幫助孩子瞭解、突破自己,提升看待生命的眼界和高度,提供更遼闊的視野,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充滿愛的力量。
2024年8月4日
新加坡
關注
新加坡人如何看待殖民地歷史?
徐海娜:當人們不再籠統地接受國家加諸於民的歷史敘述,不斷發出提問和質疑,也代表著這個國度的文明程度在進一步提升。
2024年7月8日
青春期
關注
《頭腦特工隊2》:適度焦慮是成長的需要
徐海娜:青春期是人生信念形成的重要時期,不是隻有學習和考試。當我們能夠理解青春期焦慮時,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的孩子們。
2024年6月30日
人工智慧
關注
小學用AI,新加坡能否繼續領跑全球教育競爭?
徐海娜:目前AI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仍然在爲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目標服務,更加革命性的變革還沒有出現。
2024年5月13日
教育
關注
複雜世介面前,需要培養學生處理敏感議題的能力
徐海娜:從鍛鍊學生討論敏感議題的能力開始,讓他們天下事,事事關心,真正能夠做到開放式地討論任何問題.
2024年4月10日
教育
關注
情緒穩定的老師是什麼樣子的?
徐海娜:「讓每一個差生都不放棄自己」——如果一位老師有這樣的使命感,就根本不會隨意侮辱和打罵學生。
2024年3月3日
教育
關注
暴力對待學生的老師值得同情嗎?
徐海娜:我們到底在追求一個怎樣的教育環境?這個教育環境是怎樣的,與身在其中的每一個人的道德標準都有關,也和我們爲自己以及他人的權利發聲的道德勇氣有關。
2024年2月29日
教育
關注
「丟在法國的寒假作業」與學習壓力
徐海娜:我們目前的教育還是不重視構建孩子的內心動力,還是以給予持續的外在的壓力爲主。
2024年2月18日
特殊教育
關注
怎麼挽救自家的「學渣」孩子?
徐海娜:「學渣」有各種各樣的情況,有的真的會輟學。有的輾轉於醫院的「學習困難門診」和心理諮詢室之間,還是不能挽救。那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裏?
2024年1月29日
兒童教育
關注
「手機爭奪戰」到底反映出了什麼問題?
徐海娜:當我們不想要孩子把手機當成唯一娛樂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努力想辦法,去把閒暇時間還給孩子,讓孩子去做他們想做的一切。
2023年12月12日
教育
關注
我們的教育怎麼了?學生和老師都不快樂
徐海娜:每個優勝者都帶傷,而被層層篩選掉的人,則要感受羞辱、沮喪和無力感。教育工作者也不得不把精力都放在學生的分類競爭上,忽視了育人本職。
2023年11月1日
特殊教育
關注
休學的背後,優秀學生也需要「特殊教育」
徐海娜:現代教育目標主要包括認知、情意/心理和技能三個方面,但是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都偏重認知的部分,卻忽略了情意或心理的發展,技能更不受重視。
2023年10月29日
教育
關注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怎麼辦?
徐海娜:人們喜歡和容易沉迷電子產品,已經成爲這個時代的特徵。有客觀原因,也有一個人的內在需求。我們不能總是批評指責,把所有的錯誤都歸因於孩子們。
2023年9月25日
心理健康
關注
識別心理危機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徐海娜:人們常常因爲「過度努力」而變得抑鬱和焦慮,又常常因爲「羞於表達」而獨自一人與自己的精神亞健康狀態對抗,直到鬱積成疾。
2023年8月14日
心理健康
關注
預防兒童自殺,須關注情緒和社交
徐海娜:人們從教育的角度來談論「社交」的時候,總喜歡說,社交能力是未來需要的一種競爭力,卻較少從精神健康的角度來認識社交的重要性。
2023年7月9日
教育
關注
叢林墜機40天生還的孩子帶給我們什麼啓示?
徐海娜:人活著不能僅靠糧食。我們還要靠著內心的追求,靠著愛與責任,靠著人與人的聯繫,才能更好地面對人生的逆境。
2023年6月14日
教育公平
關注
難逃內卷?根源在於社會不平等
徐海娜:在所有的地方,人們都講「成績」,都講「KPI」,卻很少討論制定的標準是否客觀公正,是否價值中立,也很少反思標準和社會心態是否加劇了不平等。
2023年5月24日
家庭教育
關注
在最不服管的青春期,怎麼做不說教的父母?
徐海娜:青春期是一場明裏暗裏與父母較勁的人生「控制權」的爭奪戰,如果家長想要繼續發揮影響力,就需要轉變教育方式,認識到孩子的心理特點,放下什麼都想要掌控的心態。
2023年5月15日
新加坡
關注
把孩子送去新加坡上中小學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
徐海娜:父母對這個國家的文化和教育理念,有沒有最基本的瞭解和理解,自己是否能夠給予孩子心理和其他支援,將最終決定孩子能否順利完成學業。
2023年3月20日
新加坡
關注
影響新加坡教育的就業市場與終身學習理念
徐海娜:學歷的影響一般不體現在初級求職者身上,但進入中高層的話,學歷會是一個門檻,不過還有「終身學習」託底。
2023年2月15日
新加坡
關注
從「分流」到「定製」,新加坡教育到底「卷」不「卷」?
徐海娜:新加坡從一向傾向「精英主義」的論述,逐步轉向重視教育機會和資源的平等,但是整個教育體制對學生考試分數的倚重仍未有明顯變化。
2023年2月12日
親子關係
關注
2023,育兒需要一點「鬆弛感」
徐海娜:如果不想讓我們的後代繼承我們的這種緊張感,就需要在育兒生活中打造我們自己和孩子們的心理韌性。
2023年1月9日
新加坡
關注
防疫政策如何贏得民衆的信任和滿意
徐海娜:新冠疫情絕對是一個「烏卡時代」的挑戰。這就要求政府和整個社會要非常地有「韌性」。
2022年12月11日
社群媒體
關注
關於網路暴力,我們需要告訴孩子什麼
徐海娜:當我們的孩子知道行爲的邊界,就更容易區分「玩笑」和「欺凌」,也更容易約束自己不要越界。
2022年10月17日
新加坡
關注
新加坡將如何打一場冠病「持久戰」?
徐海娜:新加坡說要「長期抗疫」,也是在憂患意識之下,強化經濟,進退有據,保持社會韌性的一種宣言和努力。
2022年9月8日
自閉症
關注
高分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是否美化了自閉症?
徐海娜:在成千上萬的自閉症案例中,只有極少數能看到希望,更多的是無邊的痛苦。因此,才越要加強全社會對自閉症的認識。
2022年8月8日
雙減
關注
從「內卷」到「擺爛」,都沒有擺脫單一評價標準
徐海娜:破除單一評價標準的魔咒,需要認識到差異化的價值。
2022年7月18日
家庭教育
關注
「爲什麼我不能看《巴斯光年》?」
徐海娜:面對性別話題,如何接受差異是我們這一代人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擺在孩子面前的,是如何更有智慧地和平共處的問題。
2022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