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教育

我們的教育怎麼了?學生和老師都不快樂

徐海娜:每個優勝者都帶傷,而被層層篩選掉的人,則要感受羞辱、沮喪和無力感。教育工作者也不得不把精力都放在學生的分類競爭上,忽視了育人本職。

最近,教育界至少有兩件讓衆人覺得不可思議和難以接受的事情,一是部分中小學生的課間10分鐘不知何時起變得靜悄悄,有的連去廁所都要打報告,有學生家長難忍抱怨,新華社還於10月31日發佈了一篇《除了上廁所不能隨意活動?——部分中小學生課間10分鐘被約束現象調查》。

另一件事來自《新京報》報導,10月31日,鄭州管城區建興路小學一女教師呂某自殺去世,其遺書中問「什麼時候才能只做教書育人的工作?不幸福的老師怎麼能教出積極樂觀的孩子呢?」

近年來,每到開學季,醫院兒童精神科和學習困難門診都擠滿病人,因爲抑鬱等各種原因休學的也已屢見不鮮。而老師們的精神狀態還缺乏社會關注。這不禁令人想要發問,我們的教育是怎麼了?爲什麼學生和老師都不快樂?

您已閱讀15%(313字),剩餘85%(18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另一片星空

徐海娜:童書創作者、藝術從業者、兒童導師、前電視媒體人,現居新加坡。曾於香港和新加坡從事繪畫、特殊兒童教育,以及電子互動童書行業;同時擔任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部分雜誌和報紙的特約記者和撰稿人。近年在新加坡出版「兒童心靈健康成長」系列繪本8本,其中《他們爲什麼不聽我的話》和《手機消失的一天》分別獲得新加坡2022年度和2023年度的「大眾讀者票選好書獎」。

教育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