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課程進學校的隱憂

徐海娜:日常生活中,AI的出現使得我們做事的成本降低了,效率提升了;但人類也會利用AI做壞事。在AI課程進學校的同時,AI倫理能否得到足夠重視將成爲巨大隱憂。

近日來,DeepSeek的出現引發了人們使用AI的熱潮,和當初ChatGPT剛剛發佈時一樣熱鬧,但喧囂過後,人們要面對不僅是AI帶來的效率提升和一系列便利,還包括AI帶來的風險和傷害。

去年年底,中國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部署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通知要求「小學低年級段側重感知和體驗人工智慧技術,小學高年級段和初中階段側重理解和應用人工智慧技術,高中階段側重項目創作和前沿應用。」但對於AI使用涉及的倫理道德問題、違法犯罪問題等重視不足。其實,當我們將AI課程引進學校的時候,最應被優先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教會孩子們合理合法地使用AI。

AI帶給人類社會的危險和傷害絕對不是危言聳聽。2023年馬來西亞六州選舉中的一位候選人馬國民主聯合陣(MUDA)黨員林慧嫺,就成爲AI深度僞造詐騙的受害者。林慧嫺,不僅是政治名人,而且形容姣美,在社群媒體上也相當活躍,在Instagram上有超過10萬的追隨者。她因爲頻繁接到人身威脅和來自境外的追索錢財的資訊,深受困擾,懷疑自己的身份被盜用,於是報警。公衆才得知不法分子如果用AI深度僞造的方式冒用他人身份會帶來什麼。其中一位受害者是來自土耳其的29歲男子Yusuf,他在接受有關採訪時說,從2022年12月起,一位自稱「Li Chu Xue」的人與他開始網戀,並遊說他進行加密貨幣交易,最終他被騙9萬多美元。他接受調查時仍堅信自己曾經視訊通話4次的「Li Chu Xue」就是林慧嫺本人。他說,視訊通話時,畫面高畫質、聲音清楚,就算林慧嫺報警也證明不了什麼。另外,在土耳其,至少還有27人也聲稱被在網上使用不同姓名的林慧嫺詐騙錢財,並已經在土耳其報警。

您已閱讀29%(694字),剩餘71%(16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另一片星空

徐海娜:童書創作者、藝術從業者、兒童導師、前電視媒體人,現居新加坡。曾於香港和新加坡從事繪畫、特殊兒童教育,以及電子互動童書行業;同時擔任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部分雜誌和報紙的特約記者和撰稿人。近年在新加坡出版「兒童心靈健康成長」系列繪本8本,其中《他們爲什麼不聽我的話》和《手機消失的一天》分別獲得新加坡2022年度和2023年度的「大眾讀者票選好書獎」。

人工智慧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