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特殊教育

休學的背後,優秀學生也需要「特殊教育」

徐海娜:現代教育目標主要包括認知、情意/心理和技能三個方面,但是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都偏重認知的部分,卻忽略了情意或心理的發展,技能更不受重視。

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出現抑鬱症或者其他問題,孩子們纔會休學。我上初中一年級的時候,就曾經因爲身體健康的原因休學過,因此上了兩次初一。可是,現在的孩子們休學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有一種休學的,還是優秀的、出類拔萃的「別人家的孩子」。爲什麼成績優秀的孩子們,還有一些常人眼中的「資優生」,也會不想上學呢?有人說,他們沒有生病,也不是因爲其他原因不上學,只是單純地不想去上學。當然不想上學一定是有原因的,只是每一起休學案例背後的原因都很複雜,因爲個體經歷和家庭、學校等環境方面有許許多多的差異,很難一概而論。本文想要討論的是其中一個可能被家庭和學校共同忽略的方面,那就是針對資優學生的「特殊教育」的缺失。

我在香港修讀特殊教育文憑的時候,有一門課叫「認識及支援資優學童」。什麼是「資優學童」?我們簡單理解就是智商高的優秀學生,包括天才等等。通常來說,人們理解的特殊教育,都針對的是自閉症譜系障礙、讀寫障礙、聽障、過度活躍/專注力不足(同一種障礙的兩種表現)等等在學習上有特殊需要的學童。爲什麼資優教育也會被納入特殊教育的範疇之中呢?

我一開始的時候,也質疑過這個文憑課程的內容設置。但是讀了才知道,這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資優學生也實實在在地需要特殊教育。針對資優學生的特殊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很多低成就資優生,還令他們生活得不快樂。這裏所謂低成就,簡單地說就是資優學生的學業和各方面的表現,不符合他們的能力或潛能應該達到的水準。對於資優生個人來說,人格難以得到舒展,難以做出和他們天賦相符的成就。這既是對於他們天分的浪費,同時也是整個社會在人才方面的損失。

您已閱讀20%(671字),剩餘80%(273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另一片星空

徐海娜:童書創作者、藝術從業者、兒童導師、前電視媒體人,現居新加坡。曾於香港和新加坡從事繪畫、特殊兒童教育,以及電子互動童書行業;同時擔任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部分雜誌和報紙的特約記者和撰稿人。近年在新加坡出版「兒童心靈健康成長」系列繪本8本,其中《他們爲什麼不聽我的話》和《手機消失的一天》分別獲得新加坡2022年度和2023年度的「大眾讀者票選好書獎」。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