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出現抑鬱症或者其他問題,孩子們纔會休學。我上初中一年級的時候,就曾經因爲身體健康的原因休學過,因此上了兩次初一。可是,現在的孩子們休學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有一種休學的,還是優秀的、出類拔萃的「別人家的孩子」。爲什麼成績優秀的孩子們,還有一些常人眼中的「資優生」,也會不想上學呢?有人說,他們沒有生病,也不是因爲其他原因不上學,只是單純地不想去上學。當然不想上學一定是有原因的,只是每一起休學案例背後的原因都很複雜,因爲個體經歷和家庭、學校等環境方面有許許多多的差異,很難一概而論。本文想要討論的是其中一個可能被家庭和學校共同忽略的方面,那就是針對資優學生的「特殊教育」的缺失。
我在香港修讀特殊教育文憑的時候,有一門課叫「認識及支援資優學童」。什麼是「資優學童」?我們簡單理解就是智商高的優秀學生,包括天才等等。通常來說,人們理解的特殊教育,都針對的是自閉症譜系障礙、讀寫障礙、聽障、過度活躍/專注力不足(同一種障礙的兩種表現)等等在學習上有特殊需要的學童。爲什麼資優教育也會被納入特殊教育的範疇之中呢?
我一開始的時候,也質疑過這個文憑課程的內容設置。但是讀了才知道,這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資優學生也實實在在地需要特殊教育。針對資優學生的特殊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很多低成就資優生,還令他們生活得不快樂。這裏所謂低成就,簡單地說就是資優學生的學業和各方面的表現,不符合他們的能力或潛能應該達到的水準。對於資優生個人來說,人格難以得到舒展,難以做出和他們天賦相符的成就。這既是對於他們天分的浪費,同時也是整個社會在人才方面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