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辦大學

中外合作項目在國際化學校中再次火爆

肖經棟:中外合作項目最需要關注的是資質,辦學資質會直接影響到境外大學學位證書能否順利得到中國教育部留服中心的認證。

從去年年底至今,在排除通過高考招生以及國際化學校畢業生一般不大關注的大學前提下,我花費半年時間實地調研了大連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華東師範大學、湖南大學、廈門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珠海)等國內60來所大學,瞭解這些大學有計劃外招生(即可以不參加高考、也不佔高考名額)的中外合作項目情況,並從中精選出40餘所大學推薦給國內的國際化學校升導老師們做學生升學指導參考。這是我第二次受國際化學校老師的委託,對中國的中外合作辦學情況做深入調研,其背後則是中外合作項目在國際化學校中再次火爆。

第一次火爆是2020-2022年中外合作大學的自主招生。2019年年初,當年不少國際化學校校長跟我提到,崑山杜克大學、上海紐約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中外合作大學發展迅猛,而這些大學的辦學理念、教學方式、畢業走向,和國際化學校畢業生很匹配,爲此想看下她們國際高中畢業生有沒有可能進入到這些大學就讀。此時國內有9所中外合作大學,我花費了幾個月時間一一走訪了這些中外合作大學,和大學校長、招辦主任等進行了多輪溝通,結果發現這些大學本科招生均需要有高考成績,不參加高考的國際化學校畢業生自然與之無緣。

這調研結果對國際化學校來說無疑讓人很沮喪。但讓人沒想到的是,2020年出現了轉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中國學生出國留學之路受阻。考慮到這個問題,教育部允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西交利物浦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北師香港浸會大學、溫州肯恩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等6所大學本科段可以進行自主招生,同時還有近百個合作辦學項目進行臨時擴招(以碩士項目爲主)。這些自主招生或擴招不走高考體系,也不佔高考名額,爲此也叫計劃外招生。

您已閱讀17%(721字),剩餘83%(34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