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教育

在這個時代如何跨文化交流?

子舒:在交流前做好了解其他文化的功課,在互動中就容易表達出你的欣賞。不必爲了融入而用力過度,那樣會失去自己,也很難產生平等的對話。

上篇重點介紹了全球勝任力,這篇文章將主要探討跨文化交流,尤其是對不同文化價值觀的理解力。如果用「冰山理論」來理解文化的話,外顯的事物是位於冰山海平面以上的部分,而文化之間更深層的價值觀、世界觀等差異潛藏於海平面以下。外在的差異比較顯而易見,比如食物、日用品、建築風格、語言等;它們也比較容易共存,比如美式漢堡、日式榻榻米、阿拉伯地毯等來自世界各國的商品經常會同時出現在同一間國際化都市的商場中。潛藏於海平面以下的差異則需要一些努力、學習、練習才能跨越;不然則比較容易出現誤解甚至衝突。

這些深層差異的類型有很多。在溝通模式上,有些文化的敘事風格偏向委婉、曲線迂迴、基於人際關係,有的則偏向直接、線性徑直、基於邏輯想法。再往深層挖掘,文化間對於時間的精準度、空間的距離感、個人獨處與集體行動的佔比,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習慣差異。習得的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口味、審美、起居,乃至一系列價值判斷--是否按年紀資歷排輩,更看重人情關係還是做事執行等等。當然,我們要警惕、避免對一個羣體一概而論;在個體層面,哪怕同一個辦公室的同事對上述問題都會給出不同答案。但難以否認的是,文化由內而外滲透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個體身份認同的一部分根植其中。

筆者在一次跨文化交流工作坊上體驗過一個叫BAFA BAFA的遊戲,對比了從不理解文化差異到理解之後的溝通變化。遊戲中的兩個小組分別拿到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自己所屬文化的溝通特點,但並不瞭解對方小組的溝通特點。A組的特點是在聊天時習慣觸碰對方表達親近,並把迴避肢體觸碰的理解爲冷漠。A組遇到B組時熱情地張開雙臂,想要給予擁抱,卻發現B組連連搖手後退。A組越往前,B組越後退。A組大爲受傷,覺得B組太冷漠,

您已閱讀20%(717字),剩餘80%(29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子嘗新露

教育通過哪些方式,實現什麼樣的目標?如何幫助每個個體實現自我價值,共建未來社會?本專欄探索教育與個體內心、社會文化、大千世界間的關聯。作者子舒畢業於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曾任職于波士頓醫療中心BIDMC研究家庭心理健康,有教育創業公司和大型集團的行業經驗,持續關注教育創新。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