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重點介紹了全球勝任力,這篇文章將主要探討跨文化交流,尤其是對不同文化價值觀的理解力。如果用「冰山理論」來理解文化的話,外顯的事物是位於冰山海平面以上的部分,而文化之間更深層的價值觀、世界觀等差異潛藏於海平面以下。外在的差異比較顯而易見,比如食物、日用品、建築風格、語言等;它們也比較容易共存,比如美式漢堡、日式榻榻米、阿拉伯地毯等來自世界各國的商品經常會同時出現在同一間國際化都市的商場中。潛藏於海平面以下的差異則需要一些努力、學習、練習才能跨越;不然則比較容易出現誤解甚至衝突。
這些深層差異的類型有很多。在溝通模式上,有些文化的敘事風格偏向委婉、曲線迂迴、基於人際關係,有的則偏向直接、線性徑直、基於邏輯想法。再往深層挖掘,文化間對於時間的精準度、空間的距離感、個人獨處與集體行動的佔比,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習慣差異。習得的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口味、審美、起居,乃至一系列價值判斷--是否按年紀資歷排輩,更看重人情關係還是做事執行等等。當然,我們要警惕、避免對一個羣體一概而論;在個體層面,哪怕同一個辦公室的同事對上述問題都會給出不同答案。但難以否認的是,文化由內而外滲透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個體身份認同的一部分根植其中。
筆者在一次跨文化交流工作坊上體驗過一個叫BAFA BAFA的遊戲,對比了從不理解文化差異到理解之後的溝通變化。遊戲中的兩個小組分別拿到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自己所屬文化的溝通特點,但並不瞭解對方小組的溝通特點。A組的特點是在聊天時習慣觸碰對方表達親近,並把迴避肢體觸碰的理解爲冷漠。A組遇到B組時熱情地張開雙臂,想要給予擁抱,卻發現B組連連搖手後退。A組越往前,B組越後退。A組大爲受傷,覺得B組太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