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12月,經合組織(OECD)公佈了2018年最新PISA成績。中國(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三項測試中均位列世界第一,相對於3年前的第十名有了令人矚目的進步,也在國內外引起熱議。看到中國基礎教育成就的同時,我們也應關注大規模評估(Large Scale Assessment,簡稱LSA)的種種作用與影響。本期論文主要是2018年10月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辦的首屆教育先鋒論壇的成果。論壇的主題是大規模評估:問題與前景。與會者包括哈佛大學的Richard Elmore教授、康乃狄克大學的Ronald Beghetto教授、普渡大學的張華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的袁振國教授以及堪薩斯大學的趙勇教授等。論壇的目的不是討論LSA的技術問題或對其做出評價,而是討論LSA的使用(或濫用),LSA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從哲學層面討論在教育領域中用LSA進行評估的可能性與侷限性。換言之,我們更感興趣的是討論LSA不能做什麼,而非它能做什麼。我們更關注LSA對教育的負面影響,而非積極影響。
世界各地的教育系統都面臨著技術變革帶來的挑戰。越來越多的人認爲,教育需要改變,以培養適合未來的人才。LSA已被列爲推動變革的有力工具。例如,在美國,「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法案將LSA作爲一項主要的政策工具,試圖讓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對縮小學業成就的差距負責。中國在過去幾十年中一直努力開展高考改革以促進教育變革,包括減輕學業壓力,培養多元化和創新型人才。南韓利用LSA對大學招生做出了重大改變,目的是減輕教育壓力,進一步支持21世紀所需的人才。影響力巨大的SAT考試對測試進行了修改。PISA也計劃擴大其業務範圍,將包含對五歲兒童的評估,即幼兒PISA,以及對創造力、合作力和全球競爭力的評估。各國也越來越有興趣開展21世紀技能或軟技能評估,如創業思維、創造力、合作能力、成長思維等。因此,研究LSA的潛在負面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一、大規模評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