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

是時候重塑我們談論教育的方式了

子舒:與其以「內卷」的過度競爭在同質範疇內精耕細作,不如多思考教育的本質,確保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並對多元化的教育出口抱有尊重平等的態度。

教育
私隱和迴歸:抑鬱症納入學生體檢後,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徐海娜:抑鬱症納入學生體檢後,怎麼做到真正對學生有利,怎麼真正幫助抑鬱症學生迴歸正常生活,仍然是一件令人憂慮的事,也是一件值得被持續關注的事。

英國
英國考慮結束針對中小學生的防疫隔離規定

依據現有的「泡泡」規定,若某小組中有一名學生新冠檢測呈陽性,那麼整個小組的學生都必須自我隔離10天。

教育
六一書單:提升孩子自驅力與自信心的22本書

張華:作爲三個孩子的父親和一位創新教育工作者,我推薦22本好書,送給關注孩子/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以及自己終身成長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

教育
封鎖期在家上學生存指南

凱爾索爾:我們如何在這場混亂中生存下去,確保我們的孩子毫髮無損地進入大流行後的世界?我發現了一些有價值的祕訣。

教育
尋找燈塔:疫情下的美國教育百態

馬寧:教育的大海里什麼是你的燈塔?什麼船最適合你的孩子?在別人的故事裏,我望見了自己,焦慮的潮汐漸漸退去。

英國學校用新安排迎接學生返校

隨著英國學校重新開學,各學校都做了一些防禦性安排,如錯開午餐時間,組織額外的清潔,各年級分區塊活動等。

教育
一百多年過去了,學生是否依然面臨「在輪下」的威脅?

徐海娜:赫爾曼•黑塞的《在輪下》講述的是一個天才少年被教育摧毀的悲劇故事。雖發表於1906年,但其思想內容並不過時。以其反觀今日教育,仍令人長嘆不止。

教育
2020:簡析中國K-12教育培訓To B市場供與需

王津婧、蒲彥希:後疫情時代,過去單一、垂直化的「招生引流—教學—運營管理—場地管理」補教行業價值鏈,將演變爲更加複雜、多元的行業生態鏈。

教育
政策制定要解決的到底是教育平等還是教育公平?

吳飛:如果說平等還可以通過相同的機會和資源來衡量的話,公平的評價更加模糊和長期。教育公平要求認識到,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資源來實現與同齡人相同的目標。

當女兒問出「生命的意義」

李靜:「每天辛苦地從早上6點起牀到晚上10點熄燈,把時間花費在學習、喫飯和睡覺三件事上。過了中學還有大學,還有許多其他未知的挑戰,我們的存在爲什麼要這麼辛苦?」

教育
線下復課迎來曙光,K-12課後學科輔導依然壓力重重

王津婧、覃伊璇、徐思青:雖然已迎來線下復課的曙光,但大部分課後學科輔導機構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包括現金流、招生及運營、政策三大壓力。

教育
寒假,孩子們值得「真正擁有」

徐海娜:未來的不確定性要求人們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如果在童年便耗盡了熱情,只把學習當成一種苦役,如何指望將來仍有學習的渴望呢?

閱讀
FT書單:2019年度最佳青少年書籍

英國《金融時報》選出了5本青少年小說,有的輕鬆幽默,有的發人深思。

敬畏大規模評估的力量:什麼是不能測量的

袁振國、趙勇:大規模評估只能非常有限地測量部分對個人、社會成功至關重要的能力,無法衡量廣泛的有價值的教育成果以及知識、技能和個人品質的獨特組合。

教育
小升初暑假要不要超前學習:從四點體會講起

李靜:女兒即將從兒童成長爲少年,父母的角色應從原來的扶持,慢慢向柺杖轉變。假期的安排是不是也可以放手讓女兒自己學著處理呢?

教育
爲什麼要鼓勵女兒當一次主角?

李靜:我不贊成孩子過分計較角色大小。但很好奇,爲什麼她在扮演過這麼多小角色之後,不去主動發掘一下當主角的潛力?

教育
不完美的小孩

李靜: 父母希望的不是一個事事都完美的小孩,而是一個願意不斷進步的不完美小孩,同時我們也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們所遇到的困難,同孩子一起嘗試做出改變。

教育
參與童年者,請對孩子持最大同情

徐海娜:現實中的兒童處在成年人各種以教育之名的控制之下。參與他人童年者,只有對兒童持有最大的同情,才能真正建立和兒童的積極互動關係,使教育真實有效地發生。

教育
體育課真能讓孩子愛上運動嗎?

徐海娜:中國的教育體系一向重視體育,但學校裏的體育課是否真能培養起孩子對運動的熱情,卻要打個問號。

教育
如何讓不愛讀書的孩子轉變?

徐海娜:只要有心尋找,總會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如果家長有時間便滑手機,寧可打麻將看影片也不給孩子讀一個故事,卻指望著孩子「看書學習,自動自覺」,還真是天方夜譚呢。

教育
課外教育的亞當•史密斯模式和凱恩斯模式:從「最嚴禁補令」談起

李靜: 「最嚴禁補令」的出現也許是一個契機,讓我們放慢腳步重新檢省爲孩子教育所做出的安排。教育問題也存在著亞當•史密斯模式和凱恩斯模式的效率與資源之辯。

教育
凱拉韋:我終於成了正式教師

凱拉韋:我現在可以驕傲地自稱教師了。在實習的一年裏,我對很多事情的判斷是正確的,但也有一些預估大錯特錯。

教育
我如何安排11歲女兒的暑假生活

李靜:孩子的成長需要生理、心理、和智慧三個方面的均衡發展。我和妻子在與女兒充分溝通後,從這三方面制定了計劃。

教育
爲什麼我的孩子不沉迷遊戲?

李濤:當我們是孩子,我們說遊戲是我們的好朋友;當我們成了家長,我們又說遊戲是毀掉孩子的罪魁禍首。只有家長和孩子學會正確面對和使用遊戲,我們才能擺脫遊戲的束縛,成爲遊戲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