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患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很多青少年也罹患抑鬱症,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據《人民政協報》的有關報導,全國政協委員李莉娟曾連續兩年提出有關落實青少年抑鬱症防治的提案。李莉娟在接受採訪時,說起提案的初衷。她發現,我們的社會有很多未成年抑鬱症患者,其中最小的才13歲,她說,「實際上,對這些孩子的心理疾病是可以做到早發現、早預防的,假如能提早干預,不至於走到自殺這一步。」最近,教育部在對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關於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鬱症防治措施的提案》答覆中明確提到,「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但是,怎麼落實,怎麼做到真正對學生有利,怎麼真正幫助抑鬱症學生迴歸正常生活,仍然是一件令人憂慮的事,也是一件值得被持續關注的事情。目前,我想到至少有兩個問題值得引起重視。
抑鬱症不是一般人都經歷過的某種抑鬱情緒。抑鬱症患者持續的精神低落和對生活失去興趣的程度已經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然而作爲一種疾病,這也是人們的一項私隱。對於普通疾病來說,患病本身這件事,是受我國法律保護的個人隱私的一部分。所以第一個問題是,如果把抑鬱症納入體檢,怎樣做好學生的私隱保護也是需要各方仔細考慮的事情。第二個問題是,把抑鬱症納入體檢的目的是爲了早發現,早干預。提出議案的政協委員李莉娟指出,學生被查出抑鬱症後,有的學校害怕學生自殺,只能把孩子轉入精神科去治療。治療後,孩子如何重新迴歸社會和學校,過程其實很難。人們在關注學生精神健康方面的一切努力,應該都是爲了讓抑鬱症學生好起來,迴歸正常生活。那麼如何迴歸呢?我想簡單分析一下我生活過的兩個地方的做法,也許可以找到一些有用的方法。
重視私隱和迴歸,系統性應對抑鬱症的香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