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教育

「雙減」之後的暑假,正是找回「關係」的契機

徐海娜:當父母可以成爲孩子的安全港和堅實後盾的時候,孩子纔有來自內心的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除了學校要減少作業外,還提出一系列針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措施,其中就包括「不得佔用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開展學科類培訓」。在現在這個「補習盛行」的時代,這意味著一種對學生們假期生活的顛覆,有些父母因此變得更加焦慮。實際上,與其想方設法讓孩子多學習,不如好好利用這段沒有補習的時光,好好建設父母子女的關係。

「好的親子關係」比「好成績」更能令人幸福

一般而言,學前階段是父母子女關係最融洽的時候,因爲這時候還沒有太大的學業壓力,孩子們也處在唯父母馬首是瞻的年齡。到了小學階段,父母子女關係就會漸漸開始被學業壓力侵蝕,這不僅僅發生在成績中差的孩子身上,還發生在成績好的學生身上,因爲父母對成績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到了中學階段,學生步入一個新的成長階段,自治意識會越來越強,這是孩子們形成獨立人格的重要階段。這時候如果剛好遇到控制慾特別強的父母,就會產生嚴重衝突,有的父母和青春期的子女甚至可以反目成仇。

您已閱讀12%(462字),剩餘88%(335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另一片星空

徐海娜:童書創作者、藝術從業者、兒童導師、前電視媒體人,現居新加坡。曾於香港和新加坡從事繪畫、特殊兒童教育,以及電子互動童書行業;同時擔任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部分雜誌和報紙的特約記者和撰稿人。近年在新加坡出版「兒童心靈健康成長」系列繪本8本,其中《他們爲什麼不聽我的話》和《手機消失的一天》分別獲得新加坡2022年度和2023年度的「大眾讀者票選好書獎」。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