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青春期的孩子很難教育,但到底難到了什麼地步,只有親身經歷了,纔會瞭解到「可憐天下父母心」是怎樣的一種感覺,有時甚至可以達到「痛徹心腑」的地步。但是無論父母自己內心有多少焦慮和痛苦,對子女又有多麼深沉的愛,當子女築起銅牆鐵壁來和父母冷戰的時候,父母常常無計可施。我們無法把這些「不再聽話」的青少年們真正趕出家門,我們也無法止住自己在暗夜裏的哀嘆。可是,不管父母是不是真的到了更年期,在青春期孩子們的眼裏,總是愛嘮叨,數落個不停,而且毫無耐心,甚至經常處於一種易怒的狀態。父母其實也有滿心的委屈,覺得孩子的行爲有時候已經突破了父母的底線。但是無論我們覺得孩子們錯得多離譜,我們始終是大人,而子女始終還是未成年人,我們理應爲親子關係的改善負起大部分的責任。而「對話」可以給我們力量,對親子關係做出實際的改善,畢竟所有的教育都是建立在關係的基礎之上。
我記得過去有一次在外婆家和親戚們聚會,當時正值青春期的表妹問已經成年的我,「姐姐,我悄悄問你一件事,我媽是不是進入更年期了?」這句話令當時的我十分驚詫,剎那間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那是因爲這句話我自己也曾經這樣問過我的小姨,也就是正在問我問題的表妹的媽媽。在我青春期的時候,我也偷偷問過我小姨,「你說,我媽是不是進入更年期了?」事實上,她們被自己的子女這樣質疑的時候,都還尚值壯年。但是青春期高度敏感的子女們,卻早早地就把「易躁更年期」的刻板印象套用來形容父母。在我成年之後,回過頭去看,我的父母對我其實是非常寬容的,幾乎什麼事都是讓我自己決定,頂多就是嘮叨了一些,就算是這樣,爲什麼青春期的我依舊對大人感到反感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在曾經寫過的《青春期叛逆的真相:他們成長了,而我們沒有》一文中講述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變化和成長特點。也在《「求生」與「管控」——破解青春期迷思》一文中講述瞭如何理解青春期孩子對控制的敏感。希望父母通過共情、不缺席的愛及適度的距離,更好幫助孩子成爲獨立個體。今天,我想特別聚焦一下父母與青春期孩子們的溝通問題。也就是說,通過前兩篇文章瞭解了爲什麼我們的愛傳達不出去之後,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明白我們的心意,從而改善幾近僵局的親子關係。
用「對話」改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