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教育

「求生」與「管控」——破解青春期迷思

徐海娜:如何理解青春期孩子對控制的敏感?他們希望父母「不存在」嗎?共情、不缺席的愛及適度的距離,才能更好幫助孩子成爲獨立個體。

年幼孩子的父母經常羨慕那些孩子已經上了中學的父母,覺得到那個時期,父母應該可以算是「解放」了。隨著孩子的長大,到了上中學的階段,孩子的自理能力有了一個躍升,父母要操心的生活瑣事就會不再那麼多。可是,當我的孩子也步入青春期的時候,我反而覺得心更累了。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感覺,我身邊很多父母都有同樣的煩惱。孩子好像越來越不聽話了,越來越難管控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林林總總,有的還鬧到了尋死覓活的地步!面對青春期,父母們的表現可以總結爲兩種傾向,在不斷衝突的親子關係中,父母既想「求生」,又想「管控」。

曾經在歐巴馬時期就任爲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部第一位女性部長的安妮-瑪麗•斯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也曾在《大西洋月刊》發表的文章中,開誠佈公地指出,引發她在權力巔峯全身而退的導火索就是她那時候14歲的兒子。她說那時候,兒子習慣性地不交作業,擾亂課堂秩序,而且對任何想幫助他的成人都冷若冰霜。可見,面對青春期,無論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父母都有大量的煩惱要面對。就連身居高位的斯勞特也要在有重要會議的時候,接到緊急電話後匆忙趕回家處理孩子的突發問題。我的一位網友是廣州巴藍思教育機構的發起人鄺其昌,他也曾經感嘆很多父母都找過他諮詢青春期孩子的問題,他們說感覺孩子們步入青春期之後變得越來越「不可控」。

在新冠疫情之前,我很喜歡在閒暇時,坐在圖書館裏看書。那時候,書架上有一本書的標題叫《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作者是彭菊仙。當時我的孩子還未到青春期,我看到那個標題覺得很詫異。雖然之前已經有朋友告誡過我,青春期很難搞,我也學過一些關於青春期大腦和神經發育的理論知識。但是當時還沒有切身經歷的我心想,真的有那麼嚴重嗎?嚴重到需要考慮如何「生存」的問題嗎?可是,當我自己的孩子也進入了青春期的時候,身邊又有很多同樣的父母和我傾訴他們的煩惱的時候,我真的有一種感覺,就是,在如今「少子化的時代」,面對青春期,父母們的心累程度和尋求親子關係改變的慾望真的是可以用「求生欲」來形容的。但是當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時,我們需要的將不是從父母自己的視角出發的「求生」欲求,而是對青春期孩子們的理解之上的共情。

您已閱讀20%(913字),剩餘80%(35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另一片星空

徐海娜:童書創作者、藝術從業者、兒童導師、前電視媒體人,現居新加坡。曾於香港和新加坡從事繪畫、特殊兒童教育,以及電子互動童書行業;同時擔任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部分雜誌和報紙的特約記者和撰稿人。近年在新加坡出版「兒童心靈健康成長」系列繪本8本,其中《他們爲什麼不聽我的話》和《手機消失的一天》分別獲得新加坡2022年度和2023年度的「大眾讀者票選好書獎」。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