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青春期的孩子會出各種問題,並且一直以來我們從心理學家那裏尋求得來的答案都是,青春期是一個關鍵的尋求自我和建立自我認同的的時期,因此會出現諸多被成人認爲是「叛逆」的行爲。看著這樣一個標準答案,相信很多父母還是無法釋然,他們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不明白以前乖巧聽話的孩子爲何現在拒絕與人溝通?爲何父母那麼愛他們,他們有時卻彷彿在憎恨父母?爲何他們連老師也敢詛咒?這些到底跟建立自我認同有什麼關係呢?
「自認可以獨立,但卻不能負全責;想要自己抉擇,卻又完全無法承擔後果;主張很多,卻又判斷力不足;爭取權利,卻又不甘願盡義務。」著有《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的彭菊仙這樣描繪青少年的真實面貌,也坦誠說出自己曾被孩子氣到深夜騎著腳踏車在街頭遊蕩到凌晨纔回家。我想,類似的感受,很多家有青少年的父母都有。於是我們稱他們進入了「叛逆期」,儘管事實上他們不是叛逆,只是在經歷成長的陣痛。或者也可以反過來說,成人們在經歷孩子們成長帶來的陣痛。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發現了成人的「不好」,還發現父母老師並不想改變,而只想改變他們,而因此更爲叛逆乖戾。他們成長了,而我們沒有——意識到了這點,我們這些成人也許就可以找到和孩子一起渡過青春期危機的金橋。
他們發現了成人的「不好」
您已閱讀13%(529字),剩餘87%(362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