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

在「後真相」時代,該如何教孩子們獨立思考?

徐海娜:在這個事實可以被人任意裝扮的「後真相」時代,我們該怎樣回應孩子們的疑問,該怎樣教育他們構建和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這個夏天不平靜,圍繞著中國南部的一個小島,卻是世界金融中心的地方,幾個月來可謂風波不斷。由於這一段時間,香港始終處在新聞焦點中,孩子們難免也會問,香港到底發生了什麼?在紛繁複雜的各種新聞報導中,究竟哪些纔是事實?在這個網路發達,傳統媒體壟斷新聞的局面被打破,人人都可以成爲資訊源頭的新媒體時代,或者說,在這個事實可以被人任意裝扮的「後真相」時代,我們該怎樣回應孩子們的疑問,該怎樣教育他們構建和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無疑變成一種越來越迫切的需要。

(一)獨立思考,分辨「後真相」和假新聞

2016年,「後真相」(Post-truth)一詞曾被牛津詞典選爲「年度辭彙」,指的是「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 “relating to or denoting 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 )。有研究者指出,即使人們在事後知道了真相,也體會到誤信的沮喪,但是虛假敘事和刻意扭曲的內容仍然會影響人們的認知。「後真相」這個辭彙和與它緊密相關的「假新聞」一詞,曾伴隨著當時的美國總統大選而備受關注, 也是由於有人認爲它們可能對選情有所影響。

您已閱讀16%(596字),剩餘84%(302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