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

面部識別攝影機進入英國學校食堂

支持者認爲,這樣可以加快食堂排隊的速度,但是私隱維權者質疑這麼做是否有必要。

美國大學生還能重返校園嗎?

邰蒂:研究發現,多數大學生會遵守學校的抗疫要求,但總有少數社交達人會關起門來開派對,喝酒,不戴口罩,還會奚落反對者。

教育
周軼君:我爲什麼拍《他鄉的童年》?

葛書潤:「我們都將生活在孩子創造的未來中,」周軼君在工作室的文章裏這麼寫。以童年窺探「大人」,從他鄉觀照故鄉,這位母親旅程的終點,亦是我們思考的起點。

後真相
在「後真相」時代,該如何教孩子們獨立思考?

徐海娜:在這個事實可以被人任意裝扮的「後真相」時代,我們該怎樣回應孩子們的疑問,該怎樣教育他們構建和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教育
爲什麼學生越來越難教,老師越來越難當?

徐海娜:我想就這一普遍困惑,結合社會現象,從特殊教育設計、課程結構、家教趨勢,以及教師心理等角度談談看法。

教育
辱罵學生的老師受罰之後,值得思考的兩重矛盾

徐海娜: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孩子「難管」,卻很少認真思考一下爲什麼「難管」?他們成長在現代社會,父母和老師從小教育他們要文明,而文明的要義首先就是「平等」和「自由」。

教育
再議志願:學生如何具備知識和視野去理解未來的職業

徐海娜:學生如果要具備對未來職業的認識,必須從小就接觸。這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想從親身呆過的香港、美國和新加坡三個地方的所見出發,談談我的看法。

教育
參與童年者,請對孩子持最大同情

徐海娜:現實中的兒童處在成年人各種以教育之名的控制之下。參與他人童年者,只有對兒童持有最大的同情,才能真正建立和兒童的積極互動關係,使教育真實有效地發生。

教育
課堂糾風也需要程式正義:對一起師生、家校衝突事件的解讀

彭小華:友人分享的一個故事,引發了關於如何評價老師處理課堂違紀學生的方式、家長的反應是否適當等思考。

教育
教孩子們識破假新聞的重要性

庫柏:比利時記者多紹來到一所學校,向10至11歲的孩子們做講座。他展示了3篇網上報導,要求孩子們辨別真假。

教育
想像一個沒有作業的寒假

徐海娜:父母和老師忘記了終日努力的孩子也有疲勞需要休息的時候,更加忘記了課業並不是學習的全部,還有自然、家庭、社會等更廣的天地需要孩子們探索和學習。

教育
孩子「勤奮」的底線在哪裏?

徐海娜:我們從小就一直被鼓勵要勤奮,但孩子們的努力究竟有沒有底線?真的是「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裏學」嗎?

教育
20年後,想要學生如何記起你?

徐海娜:男子毆打20年前老師的事件,令許多做老師的思考,希望學生如何在二十年後記起自己。

教育
除了懲戒,還能怎麼面對「不聽話」的學生?

徐海娜: 要求「懲戒權」的和」必須讓學生有所懼怕」的,都沒有認識到教師特有的專業性何在,所以他們纔想象不到,除了懲戒與規訓之外,還有很多令學生「聽話」的方法。

教育
懸崖邊上的中國師生關係

文玉伯、張丹:「天地君親師」的傳統師道尊嚴已經一去不返,發達國家模式的教師職業化尤其職業倫理,則遠未確立。

教育
高中生10點上學更好

阿胡賈:人體釋放睡眠激素的時間會隨著年齡改變,青少年的睡眠節律可能比成年人晚2、3個小時。學者建議,16歲學生上學時間不應早於上午10點。

金融業
我希望18歲時就瞭解的財務知識(二)

「你離開學校時所做的決定,將決定你的餘生。我的建議是做你感興趣並且充滿熱情的事,因爲你要工作很久。」

爲何12年義務教育應該緩行?

常紅曉:公衆呼籲12年制義務教育更多是希望增加學前或高中教育財政投入。解決此問題需靠民主財政和公衆參與。

教育
中國的「名校」爲什麼「牛」?

周健:「校園霸凌」不可怕,可怕的是「名校」出現「霸凌」後,整個社會除了技術性討論,根本沒有有效解決辦法。

讀書
買書易,讀書難?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已經成爲越來越多現代人的「閱讀病」。FT副主編Alice Fishburn給自己訂下戒律:除工作和人情需要外,2014年不買新書。這對治療「閱讀病」有效嗎?

學習
我們爲何而工作?

總有人告訴歐美的孩子,「勤奮的中國和南韓孩子未來會跟我們搶飯喫」,他們塑造了工作狂似的亞洲文化的凶殘形象。然而,這也許只是個幻覺,勤奮工作其實並非「亞洲文化」,它背後的經濟和社會因素纔是更值得注意的。

教育
在家辦學的「虎媽」

海量的作業和無盡的應試,讓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想方設法讓孩子避免接受這種教育。在上海,有位母親嘗試了在家辦學的模式,這是怎麼個辦學法?她讓孩子學些什麼?這麼辦行嗎?

教育
怎樣讓孩子贏在起點?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概念在世界各地都有市場,中產階級父母總是對孩子抱有很高期望,努力給他們提供各種優越條件。幫助父母進行早教,是不多見的能得到左右翼人士一致支持的議題。諾貝兒經濟學獎得主詹姆士·赫克曼指出,對早期教育投資的回報率是很高的——不僅對家長,對整個社會也是如此——但,早教並不等於認字母背單詞。

教育
讓人捉急的寫作能力

一位美國名校MBA的教授佈置了寫作作業,沒想到學生們竟紛紛跑到院長那兒哭訴:我們平時用電郵、Twitter和Facebook交流就夠了,教授他這不是要人命嗎?學生們的語法、標點和拼寫能力堪稱"凶殘",別提完整而有邏輯地表達了。
這讓人反思:家長們拼命讓孩子學繪畫、學外語,還不如讓他們紮紮實實學好母語寫作呢。

教育
學習怎樣學習

「與其用2個小時做這些作業,爲什麼不打盹15分鐘,給大腦充電,然後用1個小時做完它呢?」FT專欄作家Simon Kuper說,這樣一堂重要的關於如何學習的課,如果早有人教我該多好。Kuper還說,在離開學校後他悟出了好幾個關於學習方法的心得。他要把這篇文章給女兒看,讓她有種

香港
FT社評:香港「國民教育」爭議

香港引入「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的計劃激起了強烈反應。在學校教育中習得的批判性思維是香港成功的基礎,中國中央政府應當停止干預這一良好的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