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除了懲戒,還能怎麼面對「不聽話」的學生?

徐海娜: 要求「懲戒權」的和」必須讓學生有所懼怕」的,都沒有認識到教師特有的專業性何在,所以他們纔想象不到,除了懲戒與規訓之外,還有很多令學生「聽話」的方法。

網路媒體發達的時代,任何訊息不脛而走的速度都非常之快,關於教師體罰學生、教師對學生使用言語暴力和凌辱的新聞也總是不絕於耳。但是代表官方的教育局或學校對涉事教師做出處理之後,依然「衆怒難平「。這個「衆怒」不是家長和學生的怒,而是相當多教師的怒氣難平,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必須讓學生有所懼怕」是否是某些教師羣體中的一種「次文化」呢?除了懲戒,我們究竟還有沒有辦法令學生」聽話」呢?

11月2日,一封哈爾濱某小學家長寫給學校的公開信在網路上廣泛傳播,之後被投訴毆打、辱罵、花式罰站學生的教師很快被開除。但是事情並沒有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平息,此事經網路媒體多次轉載之後,寫公開信的家長承受了巨大壓力。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發生的另一件事情。有個孩子被罰站,孩子的父親「趙副所長」利用警察職權「罰站」了老師。我的一位朋友蔡朝陽寫了一篇評論《趙副所長正是何老師的好學生》,認爲「趙副所長」和涉事何姓老師的濫權行爲出於同一個邏輯。他在文中說,有些學校對學生行爲的管理不過是「威嚇與規訓」,學生噤若寒蟬的背後是對權力的屈從,並提倡武漢名師徐莉主張的那種「沒有責罰與羞辱的教育」。這篇很快成了「十萬+」的文章和哈爾濱剛剛發生的這件事情,都迎來了洶湧的評論,除了正面的評論之外,還有很多帶著明顯的忿忿不平。他們的「怒」,除了表現爲謾罵之外,最爲突出的就是——「老師要有懲戒權」,「現在學生多難管,你來當老師試試」等。

您已閱讀15%(593字),剩餘85%(33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