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

教育
小學老師,給「雙減」託底的人

少子化加劇,師生比上升,「小班課」是否意味著教學質量的提高,能否緩解家長對教育質量的焦慮?

大學
高校「青椒」圍城:細觀「非升即走」政策

賈銘:大學引入非升即走政策時,要考慮是否真的具有實行的條件,否則盲目引進和推行,可能就會產生南橘北枳的結果。

教育
爲什麼學生越來越難教,老師越來越難當?

徐海娜:我想就這一普遍困惑,結合社會現象,從特殊教育設計、課程結構、家教趨勢,以及教師心理等角度談談看法。

教育
辱罵學生的老師受罰之後,值得思考的兩重矛盾

徐海娜: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孩子「難管」,卻很少認真思考一下爲什麼「難管」?他們成長在現代社會,父母和老師從小教育他們要文明,而文明的要義首先就是「平等」和「自由」。

教育
參與童年者,請對孩子持最大同情

徐海娜:現實中的兒童處在成年人各種以教育之名的控制之下。參與他人童年者,只有對兒童持有最大的同情,才能真正建立和兒童的積極互動關係,使教育真實有效地發生。

教育
課堂糾風也需要程式正義:對一起師生、家校衝突事件的解讀

彭小華:友人分享的一個故事,引發了關於如何評價老師處理課堂違紀學生的方式、家長的反應是否適當等思考。

教育
孩子「勤奮」的底線在哪裏?

徐海娜:我們從小就一直被鼓勵要勤奮,但孩子們的努力究竟有沒有底線?真的是「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裏學」嗎?

教育
20年後,想要學生如何記起你?

徐海娜:男子毆打20年前老師的事件,令許多做老師的思考,希望學生如何在二十年後記起自己。

教育
準備好給孩子老師的聖誕禮物了嗎?

巴雷特:沒有人懷疑老師們工作出色,值得感謝和表揚。但是很多給老師送禮讓孩子說「謝謝您」的機會,變成了「雞血媽媽」們炫耀和攀比的時刻。

教育
尊師重教中國排名全球第一

2018年全球教師地位指數顯示,中國位居全球榜首。同時研究發現,教師地位與學生成績存在直接關係。

項目式學習在中國落地需要注意的兩點

滕珺:項目式學習的本質是學習,而且不能是學校生活的全部。落實項目式學習必須精心設計和親自實踐。

教育
除了懲戒,還能怎麼面對「不聽話」的學生?

徐海娜: 要求「懲戒權」的和」必須讓學生有所懼怕」的,都沒有認識到教師特有的專業性何在,所以他們纔想象不到,除了懲戒與規訓之外,還有很多令學生「聽話」的方法。

教育
懸崖邊上的中國師生關係

文玉伯、張丹:「天地君親師」的傳統師道尊嚴已經一去不返,發達國家模式的教師職業化尤其職業倫理,則遠未確立。

教育
凱拉韋:我終於成了正式教師

凱拉韋:我現在可以驕傲地自稱教師了。在實習的一年裏,我對很多事情的判斷是正確的,但也有一些預估大錯特錯。

教育
露西•凱拉韋與「全球最佳教師」共進午餐

2018年「全球最佳教師」獎得主扎菲拉庫認爲應該向中國學習重視教師。她打算用100萬美元獎金把藝術家、設計師、音樂家、演員帶進學校。

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抓教師是辦教育的根本

楊斌認爲不管一個教育機構做到多少大,最後所有的東西都要落實到老師身上,中國文化尤其把教師的角色看得更高。

教育
還能進步:一個數學老師的前半學期總結

凱拉韋:我已成功度過了半學期,但我想艱難的時刻尚未到來。希望當我終於知道教書是怎麼回事時,我能告訴別人「我愛教書」。

改換職業者們請做好準備

放棄一段職業生涯,去做完全不同的事,固然令人心馳神往。然而現實並不簡單,這是一個痛苦且令人困惑的過程。

教育
破解中國「工具」教育之惑

周健:人格教育比知識灌輸更重要,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這並非在中國沒有落腳之處,只是大家忽視了而已。

送禮
今年教師節不收禮

在新學年開始之前,中國政府已計劃在教育領域展開反腐。以往,幸運的老師或許會得到一個路易威登手袋,但如今,大多數老師能收到幾盒潤喉糖就不錯了。

教育
實證式教育革命

FT專欄作家哈福德:「相信我,我是一名教師」不能作爲不去尋找實證支撐的理由。教師處於構建一個基於實證的教育體系的有利地位。

商學院
商學院最寶貴的財富

商業學術界中有太多地方仍保持著雙重結構:承擔核心商業教學任務的教師缺乏工作經驗,而企業領導和高階主管往往缺乏學術背景。當前危機提供了一種有別於傳統的研究途經,是金融學者獲得相關性的終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