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FT社評:香港「國民教育」爭議

香港引入「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的計劃激起了強烈反應。在學校教育中習得的批判性思維是香港成功的基礎,中國中央政府應當停止干預這一良好的教育體系。

香港在本地中小學引入「德育及國民教育」必修課程的計劃在民衆中激起了強烈反應。在新學年開始之際,數千名抗議者在香港政府總部門外舉行示威活動,反對這門在他們看來帶有親北京色彩的洗腦課程。香港本地小學壓倒性地反對一項在2015年以前將「國民教育」課程併入現有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的自主方案。示威民衆採取了靜坐、遊行甚至絕食抗議等舉措。嚴重的對立情緒迫使新任港首梁振英取消了參加本週末在海參崴舉行的亞太經濟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nference)的計劃,留下來應對危機。

香港公民對新課程設置深感憂慮是有道理的。抗議者們拿出了一本教育手冊,書中美化了中國共產黨並忽略了1989年鎮壓民主人士之類的事件。手冊中批評多黨制民主導致「惡性政黨鬥爭」。

自1997年迴歸中國以來,香港作爲前英屬殖民地一直保留著中國內地未曾享有過的自由,包括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以及獨立司法等方面。很多香港人將這座城市看成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樣板。另一些本地人則擔心內地方面正在試圖侵蝕香港的自由。香港社會針對內地人的反感情緒日益加重,認爲內地人是推高香港房地產價格罪魁禍首,並通過來港生子獲得香港居住權。

您已閱讀62%(496字),剩餘38%(29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