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兩會

李克強:不希望看到中美打貿易戰

在全國人大年會閉幕後舉行的記者會上,李克強表示中國不希望與美國發生貿易戰,也不會通過人民幣貶值來增加出口。

經濟數據造假的只有遼寧一省?

FT檢視了中國北方四省,發現其煤炭、鋼鐵和石油產值變化模式與遼寧相仿,GDP卻不像遼寧那樣在去年出現萎縮。

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並未發生實質性改變

張明:儘管中國央行已經顯著收緊了對資本流動的控制,但短期資本外流的局面恐怕在2017年依然難以扭轉。

A股市場「衝關制」幾時休?

蘇培科:如果不嚴懲擬上市公司或擬注入上市公司的資產違規行爲,A股「衝關制」特徵將不會改變。

爲何12年義務教育應該緩行?

常紅曉:公衆呼籲12年制義務教育更多是希望增加學前或高中教育財政投入。解決此問題需靠民主財政和公衆參與。

周小川爲中國抑制過熱對外投資辯護

中國央行行長在人大記者會上稱中國的新資本管制措施是針對國內企業和個人「過熱」對外投資的「正常」回應。

無現金支付的真正挑戰

劉遠舉:無現金支付真正的挑戰來自於個人隱私方面的考慮,公民爲了便利與安全,必然付出更多的自由。

中國樓市該不該「因城施策」?

沈曉傑:近年「因城施策」的調控效果一般,高房價和高庫存頑疾始終存在,有無其他調控舉措能從根本上解決矛盾?

「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避談資本管制

中國去年重啓資本管制措施是倒退,還是必要之舉?兩會代表議論紛紛,但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卻隻字不提。

兩會釋疑:中國在摸索自身特色的經濟改革模式?

萬喆:面對難啃的骨頭,結果後效需長期觀察。政府強力主導下的市場化改革,能否成爲一種新的「中國模式」?

反腐靠什麼:監察委員會還是司法機關?

王軍洋:增強紀檢監察系統的獨立性不是終極藥方。腐敗根源是權力不受監督,與什麼機構執掌權力並無必然關係。

中國外長質問美朝是否真準備「迎頭相撞」

王毅在中國兩會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建議北韓暫停核導活動、美韓也暫停大規模軍演,各方重新回到談判桌前。

Lex專欄:能不能讓市場順其自然?

中國正採取措施在敏感的全國人大會議期間穩住A股市場。其實,西方國家政府操縱市場的現象也不少,烏鴉別笑豬黑。

馬雲呼籲把製假售假者關起來

他在致中國兩會代表的公開信中,首次直接呼籲政府加大力度根除假貨。他將假貨猖獗歸咎於法律寬鬆、處罰太輕。

移民不如移山,守望中國的10多億人才是國家基石

羅天昊:移民不如移山,各個階層需要彌合裂痕,結成命運共同體,一起擔負起重責,與艱險同行,與時代共成長。

《中國製造2025》遭歐洲商界批評

中國歐盟商會發布報告稱,用來推動落實《中國製造2025》的諸多政策手段有很大問題,或違反了中國對WTO的承諾。

短線觀點:中國試圖控制債市

李克強在全國人大講話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政府的重點是成長和控制風險並重。中國債券市場已經在反映這種轉變。

中國「兩會」代表委員應該關注什麼?

馬國川:作爲參政議政的重要平臺,中國「兩會」代表委員們應關注國民關切的、關係到中國改革大局的重要問題。

透過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看宏觀政策和風險

沈建光:報告中諸多指標和往年差別不大,但貨幣政策收緊力度大於預期,而財政赤字率體現了積極寬鬆的態勢。

兩會觀察:從日本鏡子看中國經濟

徐瑾:中國經濟的神話與弊端,都曾經在日本上演過;讀懂日本,中國經濟的未來圖景也近乎透明。

中國經濟成長目標降至6.5%左右

中國總理向全國人大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宣佈這一目標,突顯北京將在習近平首個任期的最後一年致力於風險控制。

中國警告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

中國財政部表示,一些地方政府財政過於困難,難以滿足日常運轉開支,並警告中國經濟債務風險上升。

中國改革步伐有待加快

習近平在首個任期內取得了諸多成績,但他所承諾的數百項將決定中國經濟未來走向的大膽改革尚未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