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兩會觀察:從日本鏡子看中國經濟

徐瑾:中國經濟的神話與弊端,都曾經在日本上演過;讀懂日本,中國經濟的未來圖景也近乎透明。

如同春天的櫻花一樣,無論期待與否,中國「兩會」始終都會三月出現。

每年一片熱鬧嘈雜之中,對於經濟界人士而言,最關心的無疑是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中既可以看官方說辭,也可體會官方對於經濟談論的言外之意。波動製造交易,噪音共舞信號,也正因此,在3月5日當天,中國總理李克強的報告尚未結束,不少分析師的報告已經出爐,到底從這份報告能夠看出多少資訊?

最明顯也最受關注的數字仍舊在於GDP目標數字的變化。報告表示「國內生產毛額成長6.5%左右」——對於無數財經媒體來說,這已是頭條材料。問題在於,爲什麼是6.5%,這一目標底線是否守得住?首先,比起過去的8%甚至7%,6.5%看起來已有讓步,爲什麼一定要保持中高速經濟成長?按照十三五收入規劃,2020年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那麼6.5%其實已經屬於官方能夠接受的底線範圍。

您已閱讀15%(363字),剩餘85%(20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徐瑾經濟人

知名青年經濟學者,貨幣三部曲作者。FT中文網經濟主編,經濟人讀書會創辦人。 徐瑾近年出版《貨幣簡史》《徐瑾經濟學思維課》等書,連續入選「最受金融人喜愛的十本財經書籍」;《白銀帝國》由耶魯大學出版社推出英文版,獲《華爾街日報》《亞洲書評》等權威媒體好評推薦。 WeChat公衆號:重要的是經濟 讀者WeChat號:xujin2023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