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子女

育兒
爲人父母,手持權杖

張冬方:我不確定父母是否真的能代表權威,但是他們手中一定掌握了權力,不管他們有沒有使用它。

教育
從留學生辱罵父親事件看家庭關係的隱憂

徐海娜:表面上看,老父親心力交瘁,女兒張揚跋扈。然而這件事情,應該沒有這麼簡單。畢竟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那一小部分。

教育
專制型教養方式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哪些影響?

子舒:專制型父母對孩子的需求回應低,且制定的規則嚴苛、要求無條件服從。孩子更容易產生低自尊和心理疾病,學術和社交相對較弱。

教育
「雙減」之後的暑假,正是找回「關係」的契機

徐海娜:當父母可以成爲孩子的安全港和堅實後盾的時候,孩子纔有來自內心的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教育
從奧運會共享金牌到孩子「衆商」的培養

張華:共享金牌是對今年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之後加上「更團結」的絕好詮釋。在全球化趨勢遭遇挑戰、社會矛盾突出的今天,「衆商」更應當被重視。

教育
當「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用「對話」改善困境

徐海娜:父母理應爲親子關係的改善負起大部分責任。而「對話」可以給我們力量,畢竟所有的教育都是建立在關係的基礎之上。

青少年
大封鎖下必須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凱文迪什:大封鎖是對上百萬人進行的一場心理實驗。我們失去了社交的機會,被迫關在自己的小世界裏,焦慮被放大了。這對青少年尤其有害。

教育
封鎖期在家上學生存指南

凱爾索爾:我們如何在這場混亂中生存下去,確保我們的孩子毫髮無損地進入大流行後的世界?我發現了一些有價值的祕訣。

教育
「求生」與「管控」——破解青春期迷思

徐海娜:如何理解青春期孩子對控制的敏感?他們希望父母「不存在」嗎?共情、不缺席的愛及適度的距離,才能更好幫助孩子成爲獨立個體。

教育
一百多年過去了,學生是否依然面臨「在輪下」的威脅?

徐海娜:赫爾曼•黑塞的《在輪下》講述的是一個天才少年被教育摧毀的悲劇故事。雖發表於1906年,但其思想內容並不過時。以其反觀今日教育,仍令人長嘆不止。

教育
你們到底最愛誰?——談談「二胎時代」如何令手足和睦

徐海娜:有家長說,生二胎是希望孩子「有個伴兒」。然而抱持這個願望的不少人卻在現實中碰壁,老大常常表現出的嫉妒行爲令父母不禁爲手足相處的前景擔憂起來。

教育
談談家庭教育的終極目的——兼評《教育,伴隨著成長》

徐海娜:作爲父母,我們常常自認已經給了孩子我們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教育,爲什麼孩子還是這樣迷茫?

教育
新聞=真實世界嗎?——如何教孩子看到真實

徐海娜:面對因爲疫情而長時間呆在家裏的孩子們,我們應該如何和他們談論世界真實的模樣?

當女兒問出「生命的意義」

李靜:「每天辛苦地從早上6點起牀到晚上10點熄燈,把時間花費在學習、喫飯和睡覺三件事上。過了中學還有大學,還有許多其他未知的挑戰,我們的存在爲什麼要這麼辛苦?」

教育
爲什麼《芝麻街》會成爲幼兒教育的黃金標杆?

哈福德:如今的在線影片節目能否像《芝麻街》一樣,致力於爲學齡前兒童的教育提供助益,而不是追求點擊量?

我們應該怎樣向孩子講述這場新冠疫情?

凱文迪什:父母該如何讓孩子遠離新冠危機帶來的恐懼?專家表示,兒童有很好的適應力。或許父母首先應該避免將自身的焦慮傳遞給孩子。

教育
如何教你的孩子瞭解股市?

奧尼爾:如果你是一位積極理財的投資者或者金融從業人員,眼下是一個讓你的孩子對股票市場是什麼及其如何運作感興趣的黃金機會。

疫情期,家庭教育迴歸主導地位

李靜:因爲疫情,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重拾小生命誕生時對他們教育的期望,讓家庭教育迴歸本應有的主導地位。

如何幫助孩子正確理解「公共危機」事件?

李靜:從女兒的感受來看,一家人身體健健康康,平時衛生習慣也不差,憑什麼下飛機就要接受「自我隔離」?

教育
告別專家:數字時代我們如何育兒

邰蒂:研究發現千禧一代家長不再相信專家而更相信跟自己一樣的普通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也不再是有出息,而是有韌性和適應力。

教育
青春期叛逆的真相:他們成長了,而我們沒有

徐海娜: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發現了成人的「不好」,還發現父母老師並不想改變,而只想改變他們,而因此更爲叛逆乖戾。

閱讀
專訪英國兒童文學桂冠作家蘿倫•喬爾德

趙瀟:蘿倫對中國文化藝術情有獨鍾,她暢談自己的創作道路、兒童教育理念、兒童繪本的表現特色,和對中國文化的嚮往之情。

教育
稍快的行板,稍慢的生活

李靜: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找到各自的生活節奏,相互共生,如同一首交響樂,彼此懂得配合與呼應。

教育
閱讀,令你心裏有世界,眼中有他人

徐海娜:在閱讀上不要單純追求數量,而是要給孩子們充分的時間咀嚼和消化,去體會複雜的情境和情感,這樣他們日後纔不至於變得情感粗糙和審美無能。

後真相
在「後真相」時代,該如何教孩子們獨立思考?

徐海娜:在這個事實可以被人任意裝扮的「後真相」時代,我們該怎樣回應孩子們的疑問,該怎樣教育他們構建和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教育
小升初暑假要不要超前學習:從四點體會講起

李靜:女兒即將從兒童成長爲少年,父母的角色應從原來的扶持,慢慢向柺杖轉變。假期的安排是不是也可以放手讓女兒自己學著處理呢?

教育
爲什麼學生越來越難教,老師越來越難當?

徐海娜:我想就這一普遍困惑,結合社會現象,從特殊教育設計、課程結構、家教趨勢,以及教師心理等角度談談看法。

教育
爲什麼要鼓勵女兒當一次主角?

李靜:我不贊成孩子過分計較角色大小。但很好奇,爲什麼她在扮演過這麼多小角色之後,不去主動發掘一下當主角的潛力?

教育
《少年時》創辦人楊鳴鏑:不爲孩子做「淺顯」的讀物

這位旅美出版人致力於通過一本「不矮化兒童」的讀物,培養能解決未來複雜難題的年輕一代。作爲「學霸」家庭的媽媽,她與孩子的相處之道是常常鼓勵他們「冒險」。

教育
不完美的小孩

李靜: 父母希望的不是一個事事都完美的小孩,而是一個願意不斷進步的不完美小孩,同時我們也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們所遇到的困難,同孩子一起嘗試做出改變。

教育
參與童年者,請對孩子持最大同情

徐海娜:現實中的兒童處在成年人各種以教育之名的控制之下。參與他人童年者,只有對兒童持有最大的同情,才能真正建立和兒童的積極互動關係,使教育真實有效地發生。

教育
「熊貓媽」育兒心得:放鬆

在虎媽們奔忙的當下,有三個成功女兒的「熊貓媽」武伊齊茨基寫書介紹育兒技巧,其主要哲學可歸納爲「放鬆」。

教育
預防青少年自殺,要先解決兩個問題

徐海娜: 我想談兩方面感受,一個關於人生價值和意義,另一個關於如何有效與青少年溝通。父母子女一場是相扶相攜,不要「相愛相殺」。

教育
「小升初」裏的經濟學:跨期選擇

李靜:小升初只是孩子教育發展的一個時間點,但父母過高的預期和短視行爲,如同經濟學跨期理論中對跨期因素的過高折現率,卻可能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潛在的傷害。

爲什麼跟父母談論理想那麼難?

劉韻瑩:很多事情無關原則,我們與父母的劍拔弩張恰恰源於對這段親情關係的無力感。

教育
「長大」是孩子不容忽視的權利

徐海娜: 有些父母將孩子不願意接受照顧等同於「不珍惜付出」,他們和孩子爭奪「控制權」,卻很少意識到「長大」也是一種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