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教育

預防青少年自殺,要先解決兩個問題

徐海娜: 我想談兩方面感受,一個關於人生價值和意義,另一個關於如何有效與青少年溝通。父母子女一場是相扶相攜,不要「相愛相殺」。

最近在網上流傳一個17歲少年在上海盧浦大橋跳橋自殺的影片,僅從影片內容看,似乎是母親停車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突然發生的不幸。很多網路媒體紛紛對這件事情發表評論,但是好的評論起碼要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我們並非當事人,也無從知曉更多事實,更不想妄加揣測。但悲痛之餘,如何儘量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是家長、孩子,以及社會每個成員最應反思之處。我僅想就預防青少年自殺問題,談兩個方面的感受:一個是關於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問題,另一個是如何有效地與青少年溝通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做家長的,最急迫需要了解和做出改變的地方。只有每一個人都看到自己是「獨特的」,是「寶貴的」,是「生而有意義」的,纔不會在少年的時候鬱鬱寡歡,在成年的時候焦慮不已,在老年的時候自怨自艾。

人,生而有意義

人要尋死,不要再活,通常是因爲活著不再有意義。這個「意義」究竟是什麼呢?假如一個人脫離了所有社會關係,脫離了所有的人生作爲,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呢?這個問題,我直到上大學的時候,纔想明白;直到我做了母親,才更加清晰明確 ——「人,生而有意義」。在剛剛過去不久的清明節,我在WeChat自媒體寫過一篇文章叫《人,生而有意義——清明節,我們來談談「生命教育」》,其中寫到,正如孩子幼年讀到的那些童書中所寫,「You are unique」,每個人都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存在。在那篇文章中我寫了,「如果每個孩子都能認識到,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獨特而有意義的,輕生的機率也會降低吧?」那麼,現在,我想加上一句「如果每位父母,每位老師,每位教育從業者,都能認識到,孩子的存在本身,就是獨特而有意義的,孩子輕生的機率也會降低吧?」

您已閱讀15%(680字),剩餘85%(38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另一片星空

徐海娜:童書創作者、藝術從業者、兒童導師、前電視媒體人,現居新加坡。曾於香港和新加坡從事繪畫、特殊兒童教育,以及電子互動童書行業;同時擔任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部分雜誌和報紙的特約記者和撰稿人。近年在新加坡出版「兒童心靈健康成長」系列繪本8本,其中《他們爲什麼不聽我的話》和《手機消失的一天》分別獲得新加坡2022年度和2023年度的「大眾讀者票選好書獎」。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