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談談家庭教育的終極目的——兼評《教育,伴隨著成長》

徐海娜:作爲父母,我們常常自認已經給了孩子我們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教育,爲什麼孩子還是這樣迷茫?

「快要考試了,抓緊時間複習吧!」「作業寫完了嗎?再把我買給你的數學練習冊做一做吧!」「琴練了嗎?」「舞練了嗎?」「畫畫練了嗎?」「要知道這些都是要考級的!」——這些都是很經常聽到的、從父母嘴裏說出來的話。我們的小孩子從幼稚園起到大學,一路就像在被人驅使著升級打怪,但說起人生卻總是茫然。最後,很多人考取了一大疊證書,還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不找不到未來生活的目標。現代都市生活的快節奏,也令人們很難停下來想一想,我們給予孩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教育的要義爲啓發內心動力

上海百特教育機構創辦人王勝,有一次在出差的旅途中給自己的女兒寫了一封信。他從生活中一件小事寫起。當時,她的女兒在考試前夕,依舊漫不經心地玩手機。他本來想和女兒好好溝通,女兒卻總用「外交辭令」回覆他的關切。後來倍感無力的他便不由自主提高了聲音:「你究竟還想不想好好學習了?你這樣一邊學習一邊玩,有什麼意思呢?既玩不好,也學不好!你究竟想怎樣?」女兒此時沉默了一會兒,轉過頭來看著父親,眼淚順著臉頰流下來,哽咽著說:「我也不知道,我沒有目標。」面對這種情況,他必須找到問題的癥結和更好的溝通方式,這構成了他寫給女兒的那封信的開頭。這封信收在蔡朝陽主編的《教育,伴隨著成長》一書中。

您已閱讀10%(524字),剩餘90%(45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