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納粹受害者紀念日裏的閱讀和思考

徐海娜:如果被孩子問到,「德國人爲什麼不阻止希特勒成爲希特勒?」我們應如何做出回答,解釋制度之惡與人性之惡。

1945年1月27日,位於波蘭南部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得到了解放。曾經有一百多萬人在這裏慘遭納粹殺害,被關押和虐待的人更是不計其數。二戰後,奧斯威辛集中營成爲納粹罪行的重要證據之一。1996年1月,德國時任聯邦總統赫爾佐克發表公告,宣佈1月27日爲納粹受害者紀念日。2005年,聯合國大會將這一天正式指定爲「緬懷大屠殺受難者國際紀念日」,全世界人們可以藉此紀念日對人類曾經的暴行進行反思。

許多年前,我在Facebook上加入了一個童書閱讀羣組,裏面都是一些家長,他們經常會討論一些關於親子閱讀的話題。前一段時間,一個孩子讀過一個關於二戰的故事後,問家長,「德國人爲什麼不阻止希特勒成爲希特勒?」那位家長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於是就到Facebook羣組裏來尋求其他家長的幫助。希特勒的極權和暴政衆所周知,但是爲什麼沒有人制止他?除了當時的反猶意識形態,曾有學者認爲,工商業、金融業等方面的社會精英與納粹政府的合作,也是納粹主義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90年代以後,一些學者則開始深入思考暴政與普通民衆之間的關係。而這個孩子提出的問題,直指普通民衆的文化心理。那麼,作爲普通人,我們要如何面對這個孩子提出的問題呢?在今天這個特殊的紀念日,我們不防通過一些相關的閱讀和思考,來嘗試做出回答。

很多歷史學者指出,在納粹德國時期,德國人民生活在蓋世太保的監控之下,人民除了屈服,別無選擇,但與此同時,人民的服從並不全出於恐懼。納粹政權當時贏得人心的另一個原因是,一戰後感覺受辱的德國人,於納粹黨治下希望恢復日耳曼民族的榮光。在希特勒執政期間,經濟成就和領土擴張改變了一戰後德國的貧弱狀態,再加上希特勒刻意營造的「個人魅力」,使得很多普通德國人與納粹的合作是自願的。爲什麼以「德意志民族復興」的名義,很多人就喪失了基本人性,喪失了對「非我族類」的同理心,參與了大屠殺呢?

您已閱讀18%(775字),剩餘82%(353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