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

社會
失獨、網暴與跳樓,誰殺死了這位母親

徐瑾:武漢跳樓母親悲劇讓人反思,網暴爲何普遍?除了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還在於人性之惡。普通人爲什麼也會作惡?如何降低網暴危害?

閱讀
納粹受害者紀念日裏的閱讀和思考

徐海娜:如果被孩子問到,「德國人爲什麼不阻止希特勒成爲希特勒?」我們應如何做出回答,解釋制度之惡與人性之惡。

人類
書評:《人類:一部充滿希望的歷史》

歷史學家布雷格曼所著的《人類》一書,核心主旨是「多數人在內心深處是相當正派的」。作者反對人性存在「虛假外表」的理論。

文明與野蠻:從《被塗汙的鳥》想到的

王斌:人種歧視之意識是否意謂著,我們作爲人,還沒有真正完成現代文明之洗禮與演化?我們需要儘可能克服這些本能意識,實現精神上的自我救贖。

讀書
疫情考驗:如何在失明的地方看見人性

徐瑾:《失明症漫記》中,一場失明症,突然出現又突然離開。恍然間,卻讓所有人看見自身的缺失與醜陋。人們如何在文明失落的地方守護秩序?

經濟政策與人類行爲

朱寧:即使是具備豐富經驗和充分資訊的專家,所做出的政策決定也難免受到人性的影響。

讀者來信:從基因編輯技術看「人之爲神」

張植鈞:人人生而平等是基因編輯技術產生前的認識,現在人類有能力在出生前就改變後代的屬性,是不是也要求人人生前也要平等?

共產黨
怎麼才能做一個合格的中共黨員?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在這個黨領導一切的體制下,不入黨,你將不會有光明的前途;入了黨,就將變成另一個人。

語言
盡在言語中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語言從來就不是精確的,始終變動不居、充滿矛盾和意外。之所以如此,是因爲人性如此。當我們學會用語言表白的那一刻,也就學會了欺騙和造謠。

反思計劃生育對人性的破壞

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秋風:計劃經濟的根本問題是把人「物化」,制定發展計劃時人是一個個螺絲釘,忽視人的創造性,更重要的是對人性的破壞。

不安的心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面對蜂擁的資訊與經驗,人們無法判斷什麼是重要的,人們被潮流裹挾,卻對未來毫無判斷能力。或許錯亂與分裂正是我們不可能迴避的時代特徵。

遊戲般的毀滅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因結婚買房發生的命案裏,若女方是世俗觀念的犧牲品,男方則是人性淪喪的受害者。缺少價值正義的社會,類似的慘劇還將不斷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