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健康
毒品監督機構警告:歐盟正被超強效大麻淹沒

歐盟毒品管理局局長古斯迪爾警告,目前流通的一些大麻比人們在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吸食的大麻效力強五倍,加大使用者患精神病的風險。

英國
「陌生人之島」

張璐詩:英國首相就移民問題發表的言論,觸動了一種深層的不安。社會凝聚力所面對的危機,又一次被簡化爲外來者引發的「文化衝突」。

影視
《道葛拉斯被取消了》:取消文化中「被封殺的」與「被忽略的」

非非馬:「取消文化」的另一面,有可能是一場以道德爲名的醜聞消費。當輿論之力迅速作出裁決,或許也會一併「取消」掉對事實複雜性的討論,以及對真正議題的追問。

建築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當建築矗立於瞬息萬變的世界中

宋佩芬:這屆主題爲「智慧、自然、人工、集體」的雙年展,融匯了不同維度的視角,探討在一個極速變遷的時代,如何重新審視建築的營造與棲居。

當一位40+的前職業經理人決定換城定居

張樂愚:對於陳路齊來說,帶著一家人離開長期居住的北京,是一個醞釀已久的決定。對事業和生活的二次規劃,也代表著他對焦慮和希望的重新理解。

影視
《凡人歌》:關於凡人的歷劫與藥方

非非馬:儘管劇情存在爭議,但不容否認,《凡人歌》這部影集捕捉到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各種「難」,並嘗試對此提出解法。

斯蒂格利茨:市場會失靈,政府也會失靈,但我們不應放棄希望

崔瑩:這位諾貝兒經濟學獎得主稱,他的新書《通往自由之路》的書名受到了海耶克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的啓發。不過,他與海耶克的觀點完全不同。

一杯咖啡和它所代表的生活

範庭略:從代表優越感的身份符號,到成爲打工人辛酸生態的引爆點,圍繞一杯咖啡的目光變化,折射著對於努力和尊重的不同理解。

一位好學生去大理:尋找一段把螺絲擰鬆的時光

張樂愚:李璨說,「逃」到大理,她需要面對來自親人的疑慮以及自己對於烏托邦的祛魅。但這段時光依然讓她感受到了「標準人生」之外的生命力。

社會
2023年婚戀交友詐騙案成長逾五分之一

向朋友和家人尋求建議始終是個好主意,記住永遠不要在網上向陌生人匯款,也不要透露個人或財務詳細資訊。

影視
《蒂什》:回憶一位用才華關注困苦的攝影師

崔瑩:這部自傳紀錄片,講述了一位專注拍攝英國「灰色地帶」的攝影師,通過作品尋求關懷與抗爭的一生。

社會
沒有永恆的利益,只有變動的觀念

劉遠舉:當人們談到利益的時候,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觀念在起作用。起碼,觀念和利益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利益從來不是高於觀念。

人物
對話劉香成:鏡頭不光定格時代與人

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劉香成持續捕捉著時代變遷的影像。他認爲,攝影不止於記錄此刻,也可以幫助人們看清來路與去處。

社會
失獨、網暴與跳樓,誰殺死了這位母親

徐瑾:武漢跳樓母親悲劇讓人反思,網暴爲何普遍?除了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還在於人性之惡。普通人爲什麼也會作惡?如何降低網暴危害?

社會
市容、春聯與光刻機

劉遠舉:當演員要純潔、金融不能貪婪、企業家一定要爲製造業貢獻、讀書不能有個人功利動機的時候,創新的規模與水準實際上已經降低了。

影視
《狂飆》裏的茶:沖泡人生和江湖的冷暖

鄭靜:沒有打殺與喧譁,表面不動聲色但暗藏較量的飲茶,成了狂飆江湖中一道獨特的景觀。

旅行
行走埃及:體驗豐沃文明與骨感現實

子川:初到埃及,一個明顯的感受就是,既會被歷史悠久的神蹟和美景折服,也會因爲破敗和困苦的現實情境感到震驚。

教育
有了機器貓又如何?科學又不是全部!

秦軒:藤子先生也好,宮崎駿先生也好,他們可以通過這些還活著的地方,去想像百年前的生活傳統,帶孩子體驗這種傳統。

影視
《狂飆》的突破與侷限

非非馬:電視劇《狂飆》難能可貴的突破之一,是表現出了小人物階層的結構性委屈。而劇中形象扁平的腐敗分子,不得不說是此劇的一個侷限。

日本
民辦大學早稻田

秦軒:政黨作爲博弈工具,逐一時利害長短可以理解,教育卻是爲了長遠未來收穫。或許正基於此,學校才以標榜追求學術獨立爲最核心的目標。

生活
孤獨2022

範庭略:我們都在這一年收到了孤獨這份奇怪而難忘的禮物。疫情讓孤獨感像潮水一樣的漫進了生活。

生活
我的兒子要在上海長大

卓睿:我選擇住在這裏,並不是因爲我覺得將來中國會「贏」或者美國會「輸」。隨著我兒子不斷長大,這個國家和他都將繼續成長和變化。

書評
羣體非理性行爲如何產生和發展?

莊梅茜:《羣體的瘋狂》結合神經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演化心理學、金融經濟學和經濟史學、宏觀經濟學等多個學科視角,闡釋羣體非理性行爲。

藝術
心靈的革新:在藝術與科學的引領下

黎蓉:沒有個人內在世界的變化,就不會有外在世界的變化;沒有集體的變化,個人的變化也沒有意義。

社會
人爲什麼會有偏見?

劉勁:偏見捆綁了一些比認知頑固得多的東西,包括邏輯思維和感知的交叉,認知與利益的綁定,思維體系的高替代成本,認知和利益的路徑依賴。

文化
專訪尼古拉斯•博古睿:思想改變世界

黎蓉:對人類社會未來的思考令曾經華爾街金字塔頂端的金融家尼古拉斯回到少年時的激情:哲學。他從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中汲取靈感。

藝術
在雅典雙年展感受「日蝕」

宋佩芬:今年雅典雙年展的主題是「日蝕」,主辦者期待用藝術和討論,去點亮那些在大城市中被長期忽視的議題。

心理
在不確定的年代被高看的確定性

凱莉: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會獎勵那些言談自信的人——即使其言論並不恰當——而那些承認自己拿不準的人則不受關注。

疫情之下的年輕人處境不佳

儘管年輕人罹患新冠重症的風險較低,但他們在經濟上受到更沉重打擊。FT全球調查顯示,疫情之下的年輕人對父輩產生不滿。

社會
爲什麼孤獨感會強化民粹主義?

赫茲:孤獨感成爲21世紀的典型情緒之一,民粹主義者通過呼應和操縱選民的孤獨感和被拋棄感,煽動情緒,收割忠誠和支持。

同性戀
敞開心扉做自己

在職場被迫隱瞞自己的身份認同,會影響LGBT+員工的生產率和職業發展。在此,英國《金融時報》的四名員工分享各自的「出櫃」經歷。

創新
書評:科技創新本身無法解決社會問題

斯卡平克:《未來比你想像的來得快》的兩位作者描述了這樣一個世界:藥物會摧毀被認爲導致衰老的「致炎殭屍細胞」。可現實呢?

社會
我又會哭了,我好幸福

吉爾默:作爲一個硬漢,三十年來我一直堅持不哭,大封鎖改變了這一點,而我也在哭泣中再次有了同感的能力。

教育
義大利啃老族和超載的「父母銀行」

凱文迪什:年輕人有權尋找自我,但把父母的供養當權利就荒謬了。義大利高法近期做出里程碑式裁決:一名35歲男性不該指望父母爲其青春期抱負買單。

社會
說到底,我們都是僞君子

凱莉:我們似乎總疑心別人都在破壞維繫社會的道德準則,所以我們樂於揪出這種人,同時給予自己相當大的餘地。

社會
家暴:新冠疫情的「孿生兄弟」

高登:新冠疫情期間,全球家暴案件大幅增加,但近年一個可喜變化是,社會的回應從支持受害者轉向對施暴者開展工作。這種干預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