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書評

羣體非理性行爲如何產生和發展?

莊梅茜:《羣體的瘋狂》結合神經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演化心理學、金融經濟學和經濟史學、宏觀經濟學等多個學科視角,闡釋羣體非理性行爲。

羣體心理學是西方社會心理學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該領域積累了大量關於解釋羣體非理性行爲的理論與實證知識。由於該領域的研究議題主要沿著西方社會的歷史文化脈絡展開,與中國社會的相關性不高,再加上譯介工作往往滯後於前沿研究,種種原因使得西方羣體心理學研究成果尚未全面系統地進入國內讀者的視野。除了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衆》等寥寥無幾的譯作外,國內讀者對於該領域的作品往往相對陌生。

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羣體的瘋狂》一書正是在羣體心理學譯介工作的進展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該書結合了神經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演化心理學、金融經濟學和經濟史學、宏觀經濟學等多個學科視角,通過使用廣泛的歷史性分析,致力於揭示羣體非理性行爲是如何產生並發展起來的。本書作者威廉•伯恩斯坦的個人背景異常豐富。他同時擁有神經病學臨牀醫學博士學位,後來成爲一位專業的投資諮詢顧問,並在金融投資與經濟史領域著述頗豐。伯恩斯坦較爲獨特的經歷和專長,使得他對羣體非理性行爲的研究呈現出一定的比較優勢。

《羣體的瘋狂》的創作靈感源自 19 世紀由蘇格蘭人查爾斯•麥基著述的《大癲狂: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羣體性瘋狂》(以下簡稱《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該書首次將「羣體狂熱」(popular delusions)作爲一個研究主題,悉數了數百年間一系列歷史性羣體狂熱事件,從十字軍東征到鬱金香狂潮,從鍊金術士的謊言到末日預言家引起的恐慌。自問世以來,《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重印多次,至今仍是研究股票市場行爲的必讀經典之一。然而,由於該書寫作的時代缺乏關於人類行爲、遺傳學和自然選擇學說的科學知識,麥基的分析大致停留在直覺觀察的層面,具有一定的歷史侷限性。伯恩斯坦的《羣體的瘋狂》更像是《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的升級版本。首先,伯恩斯坦承襲麥基的基本觀點,認爲宗教狂熱和投機狂熱等貌似毫不相干的社會現象其實都可歸於羣體狂熱的大門類。基於此,他試圖進一步探尋羣體狂熱背後的心理學基礎。其次,伯恩斯坦在寫作風格上也對麥基進行了效仿,即將史上文明的投機狂熱和宗教狂熱事件按照年代順序編織敘事。

您已閱讀26%(877字),剩餘74%(24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