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過度工作:工作如何貪婪地索取了我們的時間

雅各:《過度工作》一書探討了長時間工作如何席捲美國,使過度工作「成爲一種生活常態」,並提出要徹底改革工作模式。

川普
書評:《幸運的失敗者》戳穿川普神話

巴伯:這本書戳中川普神話的心臟,這個神話就是「他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是美國夢的化身」。

書評:《比爾•蓋茲不爲人知的真相》

沃特斯:這本新書探查了比爾•蓋茲塑造世界的能力,並提出一個問題,即這種塑造是有效率、可追責的嗎?

書評
書評:技術何以反而束縛人類發展潛能

貝姬•霍格:《AI之鏡》作者認爲,我們越是將更多事情交給機器,我們就越沒有能力運用人類自己的實踐智慧來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

文學
「奇幻作家可不可以寫他們沒有親自騎過的龍?」

崔瑩:匡靈秀的新作《黃面孔》,通過講述一場文學剽竊案之後接踵而至的風波,揭示了在美國出版界生存的殘酷和孤獨,以及種族偏見對寫作的約束。

克勞福德:人工智慧的「終結者將至」假象

崔瑩:《AI地圖集》一書的作者表示,有關人工智慧的敘述容易傾向於未來主義,這會讓人們忽視它當下正在影響著什麼。

美食
和譚榮輝追尋「松露之味」

何越:翻譯華裔名廚譚榮輝與其好友皮埃爾合著的《松露之書》,我學習到了這一珍稀食材在歐洲如何從籍籍無名走向美食殿堂的歷史。

誰爲惡人:商界高階主管與政治家的博弈

埃奇克利夫-強森:在《大謬》一書中,兩位史學家以尖銳辯證的筆觸,揭破了美國企業界從20世紀初以來如何重新界定了政府的角色。

書評
羣體非理性行爲如何產生和發展?

莊梅茜:《羣體的瘋狂》結合神經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演化心理學、金融經濟學和經濟史學、宏觀經濟學等多個學科視角,闡釋羣體非理性行爲。

書評
書評:《被放大的慾望》

袁漪琳:「時尚是骯髒的」,最「可持續」的做法是不買任何東西,但這是不可能的。《被放大的慾望》一書試圖給出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

科學
爲什麼我們要了解現代人類出現之前的歷史?

張國捷:戴蒙德的《第三種黑猩猩》反覆講述人類與黑猩猩剪不斷的親緣關係。這一基本事實是剖析人類自身生物屬性和生命規律的重要一步。

教育
書評:露西•凱拉韋《再教育》

FT前記者露西•凱拉韋講述她轉行成爲教師的故事,用她的教學經歷坦誠討論了學校的意義。

書評
書評:《創造性破壞的力量》

本書作者論述了資本主義如何通過創造性破壞實現成長。在捍衛資本主義的同時,也強調了監管和社會安全保障的必要性。

書評
書評:加來道雄的《上帝方程式》

波達尼斯:作爲弦理論的權威,加來道雄在《上帝方程式》一書中力爭讓普通讀者也能理解令人眩暈的多維空間概念。

《管理華盛頓的人》:詹姆士•貝克傳

巴伯:《管理華盛頓的人》描述了貝克高超的談判水準和執行能力。在當前的僵局和一切向黨派看齊的氛圍中,這一點更加難得。

德國
書評:《爲什麼德國人做得更好》

作者約翰•坎普夫納對戰後德國及其非凡成就大加讚揚,並將此歸因於德國在情感上的成熟和紮實,源自其在20世紀遭受的歷史創傷。

音樂
書評:還原貝多芬

費爾曼:兩本傳記沒有拘泥於貝多芬作爲一個孤獨天才,而是從他的生活入手,在他誕辰250週年之際向我們展示一個更加有血有肉的偉大作曲家。

書評
書評:從歷史迴音中尋找中國未來的線索

金奇:在中國,歷史的迴音總是在迴盪在當下。三本關於中國的著作透過不同的角度,探討歷史如何影響中國看待自身使命的方式。

美國
美國的外交政策鐘擺如何影響世界?

斯蒂芬斯:美國的外交政策從來都像一個鐘擺,在自私的孤立主義和植根於美國例外論的干預主義之間來回擺動。

樂尚街
探祕搖滾怪咖:巴布•狄倫和61號公路

《重返61號公路》是狄倫最真誠的作品,並贏得第二張金唱片。61號公路對狄倫意義重大。爲了讓唱片取這個名,他不惜走了高層路線。

書評
回望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黑暗年代

巴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那段時期與當今是否相像?威瑪共和國是否註定滅亡?兩部關於那段時期的引人入勝的著作加深了我們的理解。

美國
現實政治:關於美國外交政策的三本新書

拉赫曼:川普的言行讓美國學者不得不應對關於美國外交政策道德目的的難題。對此,三本新書從不同角度加以探討。

書評
書評:《歐洲最後一位總統》

霍爾:本書爲我們介紹馬克宏的深邃世界觀,梳理法國總統在一個關鍵問題上的思路:在美中大國競爭的時代,歐洲如何更好地保護自身利益?

書評
書評:《困難時期的好經濟學》

克拉布特裏:本書進一步闡述了前沿的經濟學研究可以幫助解決許多棘手的問題,從幫助社區從貿易衝擊中恢復、到設定理想的移民水準。

書評
書評:艾爾段的崛起之路

加德納:記者漢娜•史密斯從2011年開始去土耳其,她發現了艾爾段的魅力——他位元朗普早15年就開始玩民粹主義了。

書評
拯救了太白櫻的那個英國人

福克斯:有誰知道盛開白花的太白櫻曾在日本絕種,多虧了一位英國人從肯特郡運來嫁接樹枝?一本新書講述了這個傳奇故事。

書評
書評:《搖滾著奔向自由世界》

霍普金斯:匈牙利原駐北約和美國大使希莫尼娓娓道來,描述了自己在丹麥度過無拘無束的童年以後,在60年代的匈牙利長大成人的經歷。

書評
《生活與命運》值得一讀

拉赫曼:俄國作家葛洛斯曼的這部小說是自由主義理想的宣言,可以和托爾斯泰的小說《戰爭與和平》相媲美。

書評
書評:《大企業:一封寫給美國反英雄的情書》

普倫德:儘管本書的中心論點無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在後危機時代,它發出的熱愛企業的呼籲很難引起共鳴。

書評
昂格爾新書《知識經濟》

桑德布:作爲一項經濟政策,昂格爾的理論還有待改進。但作爲預示經濟可能增進人類福祉的希望之火,它不可謂不及時。

書評
書評:斯蒂格利茨《人民、權力與利潤》

傑克遜:斯蒂格利茨在書中支持政府幹預,認爲美國應在不犧牲成長的情況下構建一個更公平的社會。

書評
書評:《光明未來》

克魯克斯:《光明未來》提出,要應對災難性的氣候變化,唯一辦法是大舉擴張核電。但是,本書越到後面越失去說服力。

書評
隕落的超級大國:美國外交政策從勝利到狂妄

巴伯:資深外交官威廉•伯恩斯共爲美國5任總統和10任國務卿效力,他的回憶錄《祕密管道》揭示了美國外交政策中一廂情願思維的危險。

書評
書評:《恐怖主義的未來》

潘睿凡:這本書也許沒有提供書名所承諾的答案,但它向我們展示了把我們帶到今天境地的那條長長的弧線。

書評
書評:《想像中的中國》

此書作者認爲,中國的概念並非一直存在,在20世紀之前沒有中國民族國家,沒有中華民族,也就沒有所謂的中國。

書評
世界重返以中國爲中心的「天下」秩序?

金奇:中國崛起是否預示著不自由的世界秩序?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會不會最終埋葬歐洲啓蒙運動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