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第一次來北京暑假實習,領著4A公司80元的日薪,在UNIQLO糾結要不要買一條299元的高腰闊腿牛仔褲給自己慶生。「買吧,值得的,一條牛仔褲可以穿很久。」朋友見我仍舊摳搜,越俎代庖,一錘定音。這條褲子也不負所望,一晃五個四季,仍是居家旅行必備。現如今,沒有人還在用美國西部曠野的鄉村風情、嬉皮年代的叛逆個性來解析牛仔褲作爲大眾文化符號的內涵,取而代之的是更受都市品味青睞的說辭,比如「時尚而不費力的巴黎女人,都有一條款式經典的牛仔褲」。「耐穿」的無產階級本色賦予牛仔褲在商業和文化上征服全球的魅力,成爲一個「不會過時」的單品,甚至在眼下這個追求「極簡」「反消費主義」「慢時尚」的年代。
用棉花爲原材料的牛仔褲爲什麼能夠經典又耐穿?答案非常不「極簡」——是染色過程和化石燃料纖維的功勞。「棉花是一種色牢度較低的纖維,因此需要大量燃料加上10次以上的熱水洗染,才能確保你的服裝在穿著或洗滌時不會掉色或褪色。」「在染色後的整理過程中,要使用更多的化學品使紡織品無皺、防水、阻燃或賦予其更多的效能品質。」瑪克辛•貝達特在《被放大的慾望》一書中描述了她2012年在中國看到的酸洗和洗染作坊:那些用來軟化牛仔褲面料的化學藥劑從工業洗衣機裏流到地上,還有用來給牛仔褲褪色的高錳酸鉀(被歐洲化學品管理局歸爲「危險品」,反覆吸入會危害人體的肺部功能),未經處理便排入河流。由塑膠製成的合成纖維譬如尼龍、滌綸、腈綸、氨綸和萊卡,能讓面料有彈性,做出緊身牛仔和瑜伽褲。來自石油鑽井平臺的面料取代了來自農場的天然纖維羊毛、棉花、亞麻等等,產生更多碳足跡和微塑膠。當這條褲子走到壽命盡頭,被丟棄到垃圾焚燒站中,其中新增的合成面料本身含有的更多的碳和塑膠味纖維也會悄無聲息地進入水體、土壤以及人類的肺。因此,如果你像我一樣已經擁有了一條牛仔褲,那麼,控制洗滌次數、延長使用壽命(正如我最近發現這條穿了5年的褲子已經沾上了洗不掉的小汙點也不捨得扔掉它)或許是你對自己和地球的一種友好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