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全球對話

中國製造如何應對歐盟的「綠色衝擊波」?

宋欣:「綠色衝擊波」已然來襲,全球性氣候變化重塑世界商業格局在所難免,而這個「衝擊波」具體而言指的是歐盟即將出臺的「碳邊境政策」。

「綠色衝擊波」已然來襲,全球性氣候變化重塑世界商業格局在所難免,而這個「衝擊波」具體而言指的是——歐盟即將出臺的「碳邊境政策」。

目前,政策正在最後醞釀和制定之中,其影響註定極其廣泛和深遠,將其看成是中國製造的猛烈衝擊波並不爲過。應該說,歐盟作爲中國最爲核心的貿易合作伙伴,雖然從來沒有針對中國出臺任何政策,但是歐洲的立法舉動毫無疑問將影響中國製造出口企業的諸多方面。更大視角來看,大變局正在進行中:投資領域,德國經濟部正在大幅收緊德企在華投資的國家擔保,歐盟要重新審視中國在歐以及歐盟在華投資審查機制;技術領域,美歐之間的貿易技術委員會(Trade and Technology Counsel)不斷延展開來,對華科技遏制態勢極其明顯;產業鏈轉移領域,根據中國歐盟商會最新發布的年度報告,有超過1/4的歐洲企業希望全面撤出中國,大部分的歐洲企業都在進行產業鏈的區域性轉移。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應對歐盟「綠色衝擊波」更是一個中國需要謹慎面對的重大課題。

毋庸諱言,中歐特別是中歐經貿關係毫無疑問已經來到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在可見的未來,歐盟圍繞「綠色主題」的諸多立法不僅會對寧德時代、OPPO、小米、TCL以及聯想這樣的全球化領先企業產生影響,也將給中低端產品的出口企業帶來新的壓力。

您已閱讀5%(540字),剩餘95%(1061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