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

中國2035年目標,可以爲氣候進展帶來突破

柳力:還有不到一年時間,中國就要向聯合國提交2035年氣候目標,這對於確定碳達峯之後的減排速度、推動能源轉型至關重要。

分析:製造業推高中國碳排放,未來如何?

柳力:中國能源消費增速加快主要是2020年左右以來能源密集型製造業增速加快所致。高耗能製造業可能抵消中國乾淨能源發展所取得的減排成效。

中國碳強度下降「步履蹣跚」,問題出在了哪裏?

夏志堅:「十四五」進程過半,中國碳強度下降進度遠遠不及預期。GDP成長放緩,煤炭消費卻逆勢增加,是主要原因。

誰給企業洗綠開了綠燈?

給企業傳達出「購買碳信用額度」等同於「實現範圍三減排目標」的錯誤資訊,可能造成全球氣候行動的重大倒退。

如何讓碳排放達峯目標短期可衡量?

張樹偉:如果以2030年爲中間點,2031-2035年的排放平均值小於了2030年的水準,那麼邏輯上可以認爲是達峯了。

全球化石燃料碳排放量今年將創新高

在近200個國家齊聚COP28之際,新研究表明巴黎協議的目標越來越岌岌可危。

本週氣候圖表:「碳預算」正在快速萎縮

目前的數據顯示,將全球變暖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時間只剩下6年。

私人飛機行業高階主管:寵物汙染不亞於私人飛機

Luxaviation執行長漢森表示,隨著私人飛機使用的激增,「必須正確看待」碳排放數據。

碳定價如何影響德國汽車電動化

張冬方:燃油車禁令的實際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引入禁令的時間點和碳價,要想大幅度減少碳排放,必須提高碳價。

沙烏地阿美押注於成爲最後的石油巨擘

正當一些西方能源公司爲未來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而做準備時,全球最大的能源供應商卻在加倍下注。

美國進一步落後於《巴黎協定》目標

美國去年的排放量增加了1.3%,來自建築、工業和交通的排放量大幅增加。

碳排放
「洗綠」世界盃?卡達「失算」

李雨瀟:國際足聯關於碳中和的說法具有高度誤導性,儘管計劃並實施了一系列減碳舉措,卡達世界盃期間的碳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

研究:碳排放的未來社會成本三倍於當前假設

諾里斯:新的研究發現,美國爲碳排放造成的損害設定的價格過低,這意味著人們低估了減排的收益。

中國製造如何應對歐盟的「綠色衝擊波」?

宋欣:「綠色衝擊波」已然來襲,全球性氣候變化重塑世界商業格局在所難免,而這個「衝擊波」具體而言指的是歐盟即將出臺的「碳邊境政策」。

美國治下的和平與綠色的「美麗新世界」

美國證交會提出的溫室氣體披露新規則,實際上將把全球商業界的很大一部分置於美國監管之下,從而將治外法權提升到一個新的水準。

環保
減汙降碳助推經濟成長需要什麼策略?

專家建議中國試點「進取型減碳戰略」,推動成長型碳匯市場、區域自主減排的責任體系、完善碳覈算和碳賬戶建立。

全球「搶煤潮」下,煤炭保供是否將影響中國低碳進程?

夏志堅:在其他國家紛紛增加煤炭進口之時,中國更依賴本土煤炭增產保障能源安全。但短期的煤炭保供舉措不影響長期的去碳化進程。

CCER復出:中國碳市場的2022懸念

徐楠:一個完整的碳市場少不了對碳信用的交易,在市場對中國重啓CCER審批充滿期待的時候,它也面臨一系列新的課題。

中歐碳市場能否協調發展?

諾里斯:建立一個全球碳市場似乎是一個好主意,但實施起來風險極大而且非常複雜。現階段,各市場協調合作纔是明智之舉。

「轉型金融」:高碳行業轉型如何獲得金融支持?

高白羽:鋼鐵等行業減碳需大量資金,但難以通過綠色金融獲得支持。金融業如何在支持汙染行業減碳的同時避免「漂綠」嫌疑?

供應鏈
如何通過碳資產開發,構建更堅固的經濟供應鏈?

陸培麗、布萊恩•黃:應以能源安全爲保障經濟發展的核心策略,有了能源資源的調節空間,就等於有了調整國內供應鏈大循環的底氣。

中國全國碳市場運行首年盤點

譚琭玥:2022年將是中國朝著雙碳目標邁進的一年。隨著市場供需更加平衡以及數據質量的提高,中國全國碳市場內的碳價將水漲船高。

碳排放
中國整治空氣汙染卓有成效但仍未達WHO標準

中國雖然仍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各城市的空氣質量已大有改善。專家稱中國國家空氣質量監測系統功不可沒。

2021年是史上排名第五的最熱年份

歐洲地球監測計劃哥白尼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1.1至1.2攝氏度,溫室氣體是主因。

石油
埃克森美孚宣佈減排新目標

這家美國油氣巨擘拓寬了減排目標適用面,使其涵蓋公司的所有業務,但迴避歐洲競爭對手承諾的更大幅度減排。

Lex專欄:電力清潔,電動汽車才環保

純電動汽車本身並不能減少碳排,爲其充電的電力來源也必須變得更加清潔。與汽油車相比,電動汽車在碳排方面的優勢將越來越大。

煤炭
美國煤炭使用量激增

天然氣供應短缺,再加上全球經濟和能源需求的復甦,推高了天然氣價格,並促使發電廠燃燒更多廉價煤炭。

「綠化」還是「沙化」:中美氣候外交的前景分析

劉元玲:中美氣候變化合作最終成爲「綠洲」還是「荒漠」,亦或二者兼而有之,都取決於中美雙方當下的每一個選擇是否「相向而行」。

居家辦公不會拯救地球

克拉克:藉助我們在疫情期間養成的居家辦公習慣減小碳足跡是一個誘人的想法,但研究顯示,居家辦公在某些情況下反而會增加碳排放。

IPCC:2040年全球氣溫升幅將達1.5攝氏度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最新報告顯示,即使在排放大幅削減的最佳情況下,全球氣溫升幅也可能在20年內暫時達到1.5攝氏度。

G20財長支持用碳定價應對氣候變化

這是G20財長首次在公報中表達了對碳定價的支持,長期以來G20成員國一直在該問題上存在分歧,美國曆來尤其反對。

研究:碳稅或導致全球股市下跌20%

一項分析表明,如果突然徵收每噸75美元的碳稅,全球股市將下跌20%。該分析認爲投資者未能在股票估值中考慮氣候風險。

上海:中國一線城市碳達峯樣本

石毅:中國多地開始爲早於2030年實現碳達峯制訂時間表。作爲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上海的碳達峯路徑具有標杆意義。

高層政策協調是中國碳市場取得成功的關鍵

陸克文、里奇:只有通過強有力的政治領導和全面的政策協調,才能構建一個能夠肩負起達成中國氣候目標重任的全國碳市場。

環境峯會首日多國作出新的減排承諾

在峯會首日,拜登宣佈美國將在2030年前將碳排放減少一半。其他國家也在這場爲期兩天的線上環境峯會上做出了新的氣候承諾。

氣候
美國計劃提出到2030年減排50%的目標

拜登將在週四主持由40位世界領導人出席的、有關氣候變化的峯會,並在會上宣佈這一目標,希望能鼓勵其他國家也調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