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對話

中歐碳市場能否協調發展?

諾里斯:建立一個全球碳市場似乎是一個好主意,但實施起來風險極大而且非常複雜。現階段,各市場協調合作纔是明智之舉。

歐盟2005年推出碳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s trading system,簡稱ETS),目前已經覆蓋1.1萬家排放企業和近半的歐盟境內排放。該系統利用基於市場的限額與交易(cap-and-trade)系統來降低大型電廠、工業企業和歐盟境內航班的溫室氣體排放。

此後,也有一些國家全面或部分啓動了全國或者準全國性的碳市場——主要包括加拿大、日本、紐西蘭、南韓、瑞士以及美國。但歐盟卻下了很大力氣與中國建立起合作關係——幫助中國建立碳市場的概念——這是因爲中國市場巨大的體量使其理所當然地成爲亞洲地區碳市場的領導者。

中國的全國碳市場於去年啓動交易,目前僅覆蓋發電行業。但正如能源監測(Energy Monitor)的雷納託•羅爾道(Renato Roldao)所說,「該碳市場涵蓋的2162家企業每年產生大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相比之下,2021年歐盟ETS的二氧化碳排放限額只有16億噸。」

您已閱讀11%(399字),剩餘89%(313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