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地球

聯合國海洋大會的七大看點

林子晴、克雷西:6月上旬,各國總統和土著居民領袖、漁民和投資者齊聚地中海沿岸城市尼斯參加聯合國海洋會議,本文總結了會議的焦點議題。

美國退出公正能源轉型夥伴關係,中國能否提供解決方案?

周曉竺:美國退出已經造成部分項目取消和資金缺口擴大。中國可以通過「一帶一路」等合作機制,填補美國退出後的資金和技術缺口。

氣候政治新格局初現端倪

吉爾:國家、國際貿易及其引發的矛盾、以及貫穿其中的地緣政治走上前臺,取代了過去十年一直髮揮主導作用的多邊論壇機制。

中國能否引領全球氣候融資?

羅思瑞:在全球氣候行動和乾淨能源轉型持續面臨威脅的當下,中國在COP29氣候大會上提出的氣候融資舉措或將提升全球氣候雄心。

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一位環境作者眼中的中國環保三十年

林孜:學者馬天傑的《追尋綠色中國》一書回顧了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環境保護和發展博弈。這本書帶來了什麼啓示?

電力需求成長強勁,中國可再生能源能否跑贏用電成長?

林孜:中國正經歷強勁的電力消費成長,但可再生能源發電不及預期。綠證和強制消納等政策措施出臺能否加速綠電替代煤電?

在中美貿易戰餘波中,保護巴西森林

杜奇亞德:中美貿易爭端推高了巴西農業企業擴大對華出口的預期,但環境保護人士則擔心,巴西森林地區或將承受更大的壓力。

訪談:川普有權允許在公海進行深海採礦嗎?

外界憂慮深海採礦商會繞過聯合國協議,在美國法例下取得許可開展商業採礦。《對話地球》就此採訪了資深環境律師加里。

如何給長江江豚一個真正受保護的家?

張依依:研究發現,即使是棲身在保護區內的江豚,也難以躲避棲息地喪失與人爲干擾威脅。保護區在監管不力情況下,容易淪爲「紙上公園」。

脫硫塔:海洋汙染治理的「錯解」

納波利塔諾:原本用於淨化航運尾氣的「脫硫塔」,隨著其破壞生態的證據不斷增多,正面臨日益高漲的禁用呼聲。

中國在英發行首筆綠色主權債券,釋放了哪些信號?

姜夢楠:綠色主權債將吸引國際資金支持中國綠色轉型,引領民營部門資金參與氣候投融資,並增強國際氣候合作。

兩會觀察:中國地方政府如何應對綠色轉型

在內外壓力下,中國地方政府擁抱人工智慧,推進碳足跡體系建設以強化綠色轉型。但相比這些供給側措施,綠色消費亟需更具體的推進舉措。

核發量近50億,中國綠證究竟如何運作?

《關於促進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佈。專家鄭穎詳細解讀綠證如何運作,與綠電有何區別,市場規則存在哪些挑戰。

中巴經濟走廊2.0需重塑中國投資者對其能源轉型的信心

Isaad、Sayed:中巴經濟走廊第一階段遺留的問題正在拖累第二階段的推進速度。安全風險和財務障礙爲中國在巴能源投資前景增添隱憂。

大樹大樹,你熱不熱?

劉立燦:極端高溫事件頻發,沉默的植物深受其害。華南植物園的學者團隊研究了持續極端高溫帶來的乾旱,正在如何影響大樹的生長和生存。

困頓於荊棘中的東南亞環境衛士

東南亞各地的環保人士在爭取正義的過程中面臨威脅、暴力和法律障礙。五位親歷者向「對話地球」分享了自己的抗爭經歷。

《漁業法》迎來大修,生產、生態、生計如何「三手抓」?

林子晴:不少關注海洋保護的專家樂見這版修訂更重視可持續發展與自然資源養護,也有專家期望修訂能爲漁民提供更多保障。

中國試水新能源電價新機制,電力部門脫碳加速?

張樹偉:如果政策設計合理,風光新電價機制將加速新能源替代煤電,但煤電爲主的市場背景爲執行帶來不確定因素。

爲何中國乾淨能源產業無需害怕美國關稅?

柳力、鐵雲柏:相比整體出口產業,中國的清潔技術出口無論是對美國、還是對整個西方市場的依賴度都要小很多。

無論在哪兒辦,COP31都繞不過煤炭

在COP29的陰影下,全球最依賴煤炭的兩個國家仍在申辦2026年的聯合國氣候峯會,這或許能爲世界重新關注煤炭問題提供一個獨特的機會。

「解藥就在森林當中」:一個薩滿的巴西亞馬遜雨林之行

森山:在五天多的時間裏,我們跟隨一位巴西亞瓦納瓦原住民經歷了一系列儀式,爲了成爲治癒者和森林傳統的保護者。

碳信用危機:「幽靈」水稻項目暴露自願碳市場監管漏洞

石毅:全球自願碳市場因造假與質量醜聞而陷入信任危機。項目開發方造假,審覈機構共謀,標準制定機構監管不力,碳信用還有沒有「信用」?

釜山:冗長辯論、幕後操控,以及未果的塑膠峯會

布萊斯:儘管100多個國家都在努力推動一份終止塑膠汙染的協議,但由於遊說者人多勢衆,塑膠條約進展受阻,談判被迫延長至INC-5.2。

蒙古牧民對新建煤炭高速公路感到擔憂

懷特、賽因巴雅爾:蒙古政府想要趕在中國去碳之前努力擴大對華煤炭出口。而南戈壁省南部的牧民卻擔心自己的生活方式會因此成爲歷史。

「全球南方」可以通過新的方法、投資以及團結一致應對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

達爾曼託:政策制定者必須捨棄「先發展後治理」的模式,各部門通力合作進行綜合治理,並吸引可再生能源投資。

COP29終局盤點:爭吵、憤怒和新融資目標

庫普、牛雨晗:延時的談判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3000億美元的氣候融資承諾,但批評人士嘲笑該協議是「欺詐」製造的「幻象」。

氣候資金博弈:中國是否將承擔更多全球責任?

林孜:中國在新氣候融資集體量化目標(NCQG)談判中的立場到底是什麼?在全球氣候資金中發揮著怎樣的角色?NCQG的方案設計應當有哪些考量?

圓桌討論:川普再次當選,對全球氣候行動意味著什麼?

《對話地球》採訪了來自中國、印度、肯亞、南非、哥倫比亞和墨西哥的專家,聽取他們對於這一歷史性選舉對全球氣候行動的影響的解讀。

發揮「一帶一路」綠色債券潛力,助力沿線國家轉型

姜夢楠: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的「一帶一路」綠色與可持續債券,可爲海外綠色項目提供擔保支持,幫助其獲得更低成本的融資。

碳中和標籤:綠色承諾背後的爭議與挑戰

劉立燦:「碳中和」在中國成爲熱詞,但「碳中和」標籤、證書、認證或者聲明,正在被質疑有「洗綠」風險。更基礎的碳足跡管理正在跟上。

中國的非洲「小而美」項目尚待披荊斬棘

劉爽、王燁:兩位氣候融資專家認爲,儘管投資者的謹慎和成本問題可能阻礙中國在非洲的可持續發展項目,但新的激勵措施或許可以幫助其克服障礙。

中國電動汽車發展放緩何解?到農村去

漢金:面對滿是敵意的國際市場和國內日益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中國的電動汽車品牌需要尋找新客,農村龐大的市場帶來了機會。

中國和巴西將引領南南氣候合作

霍恩-法薩諾塞、斯圖達特:中巴全方位氣候夥伴關係(包括投資、貿易、技術合作和能力開發等)可以成爲南南氣候合作的強大模式。

COP16將至,中國準備好了嗎?

姜夢楠、林子晴:在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COP16)召開前,四位專家解讀中國就昆蒙框架所更新的生物多樣性工作目標。

到達臨界點:鱈魚種羣劇減帶來的教訓

布蘭德:研究人員擔心,鱈魚種羣數量已經降至無法恢復的水準,與其他海洋生態系統一樣跨越了令人擔憂的「臨界點」。

颱風「摩羯」重擊海南:巨災保險能否填補損失缺口?

牛雨晗:巨災保險可以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並推動氣候行動,但保險公司和消費者仍持謹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