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對話地球

中國試水新能源電價新機制,電力部門脫碳加速?

張樹偉:如果政策設計合理,風光新電價機制將加速新能源替代煤電,但煤電爲主的市場背景爲執行帶來不確定因素。

2025年1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國家能源局發佈了《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要求各地方政府在今年底前制定並推行具體方案,爲風電與光伏電源引入新的定價機制。這一機制的核心調整是採用類似英國的差價合約模式(Contract for Difference,簡稱CfD),旨在降低新能源發電商的市場風險,並促進風光新能源的投資成長。

相比過去「最低保障小時數+市場交易」的混合定價模式,CfD的引入不僅影響電價機制,更可能重塑市場運行方式。在煤電佔比仍高達60%的背景下,新能源如何真正替代煤電,實現減排,仍然取決於政策設計的細節。

本文試圖解釋差價合約機制,闡明其在中國實踐存在的挑戰。此外,筆者還以「系統運行費」賬戶的盈虧情況作爲衡量新能源替代煤電的核心指標,探討不同情景下,差價合約機制可能產生的影響,爲政策的持續優化提供參考。

您已閱讀13%(383字),剩餘87%(26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是一家關注氣候變化與環境的非盈利機構,專注於分享全球經驗和知識,推動氣候變化科普和建設性對話。對話地球在歐洲、南亞、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17個國家有專業的編輯團隊,使用8種語言發佈氣候和環境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