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之際,中國最大的新能源車企比亞迪在巴西捲入了一場「勞工風波」。12月23日,巴西六個聯邦部門對比亞迪在巴伊亞州一座在建工廠開展了聯合執法行動,指控該工地163名中國工人住宿條件惡劣,並存在超時勞動、扣押工資和護照等問題,責令該工地暫時關閉。比亞迪在當天終止了與該工程承包商金匠集團巴西分公司的合同,並表示其對「侵犯人權和勞動法行爲持零容忍態度」,支持巴西行政部門對金匠的調查。相關調查仍在進行中。
此事的發生,正值中國新能源行業國內競爭過度「內卷」,產品出口在歐美受阻,因此產能出海對中國新能源製造業的生存和發展,以及在氣候危機下加速全球脫碳進程都至關重要。領軍企業在海外的成功開拓,將爲更多企業跟進創造有利條件。討論這起事件及其應對措施,有助於爲更多出海企業照亮前路。
上世紀90年代,資源開採和製衣、製鞋行業行業在全球擴張過程中的人權侵犯問題開始獲得國際關注。2008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一致採納了一個叫做「保護、尊重和救濟」的框架來應對這個問題,該框架的核心要義是:國家有責任保護人權免受工商業活動侵犯,企業有責任尊重人權,受害者有權獲得補救。
您已閱讀10%(475字),剩餘90%(411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