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資

哥斯大黎加前對外貿易副部長John Fonseca:哥斯大黎加如何與中美相處?

Fonseca表示「耐心」與「在地化」是中企進入哥斯大黎加市場的兩把鑰匙。中國企業重速度、重執行,但哥斯大黎加更看重製度流程與社會契約。

林新偉:中國企業需要勇於展開對美直接投資

中企赴美投資專家林新偉表示,儘管關稅壁壘、CFIUS審查等不確定性增加,美國市場的價值從未消退,中企「談美色變」是一種戰略誤判。

餐飲業
中美貿易戰將如何影響中企餐飲出海?

餐飲業研究者高尉珂、杜永佳表示,關稅的暫時下調爲中餐企業的供應鏈帶來了緩解,但企業仍需保持警惕,繼續推進供應鏈多元化和本地化生產。

如何通過中歐合作,將美國關稅危機轉化爲中企出海新勢能?

地緣政治及出海研究學者孫心悅表示,唯有將如今美國的咄咄逼人和歐洲的分裂轉化爲戰略縱深,中企方能在「去風險」浪潮中構建不可替代性。

高關稅、強監管環境下企業出海如何破局?

Policy Nexus創辦人劉天逸表示,目前企業出海面臨多重壓力,因此企業應構建「大小循環」的供應鏈供應體系,與當地企業建立戰略聯盟。

未來的中美投資:對沖策略下的選擇型耦合

公共政策專家劉天逸表示,中美投資形態正悄然發生變化,資本流動不再是單純的直接投資,而是以更加多元化、間接化的方式進行滲透和融合。

川普新政下,中企仍有擴大對美直接投資的機會

王英良:川普政府吸引包括中國跨國公司在內的企業赴美投資,同時降低外資投資尤其是製造業的投資阻礙因素,契合美國利益。

德勤中國胡燕:中國企業全球化征程的「自我重塑」

胡燕建議中國出海企業強化合規意識,規範全球化合規運營體系,堅持ESG管理理念,構建良好的「利益相關者」關係。

一些中國新能源企業已有經驗應對出海「勞工風波」

蔣亦凡:比亞迪在巴西捲入勞工風波,宣佈對侵犯人權和勞動法的行爲零容忍。討論這起事件及其應對措施,有助於爲更多出海企業照亮前路。

劉志強:跨國公司如何平衡全球戰略與在地化?

跨國行銷專家劉志強表示,中國出海企業首先要做到「強」,擁有足夠核心競爭力,而不是簡單地依靠「低價」或「性價比」優勢去迎合市場需求。

Policy Nexus創辦人劉天逸:中企如何創造「全球化」價值?

劉天逸表示,西方內部的「不一致」性爲中企創造了更多博弈空間,如果能從本地融入層面入手,創造更多本地價值,中企在歐美會看到更多機遇。

《2023年中國對歐洲直接投資》評價

王英良:在歐盟監管加強背景下,中國對歐直接投資依然呈現出一些新亮點。但中國對歐直接投資走「弱」向「難」的趨勢還將繼續。

黃淵普:中企出海潮中,「中式全球化」是否來臨?

EqualOcean創辦合夥人黃淵普受訪表示,中國會在未來全球經貿規則與制度上扮演重要角色,中國全球化新一代從業者明顯有別於之前的出海人。

2024年《在美中資企業年度商業調查報告》評析

王英良:調研顯示,中國企業各行業均更願意進行較樂觀的展望,或保持或增加對美直接投資,這反映企業對美國市場以及預期依然存在樂觀面。

陳攀峯:出海中企要成爲「全球化企業公民」

王英良:出海遠民企業管理諮詢創辦人陳攀峯受訪表示,真正的全球化纔剛剛開始,中企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進一步引領全球化。

安永《2022年中國海外投資概覽》評析

王英良:202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出現了全面收縮,且幅度比較大;中美「脫鉤」真實地在發生;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經歷了相當艱難的一年。

多倫多證交所批評加政府要求中資撤股的決定

該交易所表示,加拿大政府要中資從幾家關鍵礦產生產商撤股的決定,破壞了礦業公司勘探和開發資源所依賴的資本自由流動。

中企
中國鋰礦企業對外收購的政治和腐敗風險

王英良:在加拿大和澳洲,中企主要面對的是涉及政治的國家安全風險,而在「鋰佩克」三國,中企的投資不能忽視東道國本身的治理風險。

中資地產出海「造城記」

遊旭東:除了產業新城,中資地產公司以住宅爲主的海外造城計劃大多說不上成功,更有地產巨擘被海外項目拖垮,陷入困境。

中國進一步規範海外投資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上議程

王克文:新修訂的《對外投資合作建設項目生態環境保護指南》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內容明顯增加,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具體的措施。

TikTok
在歐洲遭遇數據安全調查,TikTok如何應對?

黃鎣祺:任何一家網路企業都難以在對外投資中實現在短期內既符合東道國國家安全利益又符合社會利益,TikTok對此項調查有必要謹慎處理。

中國對歐直接投資趨勢解讀

王英良: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使投資面臨很大障礙,歐洲對外國投資設置越來越高的監管壁壘導致中國投資水準一再降低。

《孤星基礎設施保護法案》釋放的信號分析

王英良:該法案反映出中美關係一種新的互動模式和競爭維度,即中美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可能面臨美國州和地方政府的質疑和程式性「脫鉤」。

中國對美直接投資的歷史回顧與現實展望

王英良:中國對美直接投資機遇與風險並存,但政治風險因美國政治精英對華不信任和警惕的提升依然有走強的慣性,中企須明白這一深刻變化。

拜登政府或將開創中國對美直接投資新時代

王英良:政策真空期意味著中美雙方都有較大的迴旋餘地,雙方都可以藉助一定的契機開拓「機會視窗」擴大合作機遇。

東南亞
中國企業投資東南亞要注意哪些問題?

楊超:雖然中企在東南亞的投資目前總體順利,但海外投資不同於國內投資,深入瞭解所在國國情民意仍是很重要的。

境外經貿合作區:中國出海企業的「唐人街」

曾磊:中資企業在海外建立產業園區的模式堪稱3.0版。與1.0版、2.0版主要服務於投資主體本身的生產需要不同,中方投資者類型更爲多元。

海外投資中國的量化邏輯:「高α”+「低β”

程實、王宇哲、高欣弘:當前人民幣股、債與發達經濟體對應資產仍具較低的相關性,這也有望通過資產表現的獨立性吸引主動配置的海外投資者。

臺灣尋求收緊對陸資的審查

臺灣正在制定一份「清單」,列出大陸在臺持有的股份,並計劃修改投資審查程式,防範大陸通過某些管道獲取臺灣敏感數據和技術。

印度
印度外國投資新規打擊印度公司資金來源

印度外國投資新規旨在防範來自中國的投機性收購,但讓投資者受到驚嚇,並可能切斷科技新創企業的關鍵融資來源。

新冠疫情助推阿里巴巴走向全球

新冠疫情爆發給了阿里巴巴加速實現全球擴張願景的機會,全球消費者開始在其平臺上購買除個人防護裝備之外的更多產品。

歐盟競爭專員敦促歐洲國家持股企業以阻止中資收購

歐洲企業一直受到中國競爭對手關注,新冠疫情導致的經濟下滑及歐洲大陸股票的大幅下跌,加大了海外買家競購的可能性。

房地產
中國富豪以創紀錄高價買倫敦豪宅

中國房地產大亨張松橋的家族辦公室有望以逾2億英鎊的價格買下倫敦豪宅。如果成交,將創下倫敦房價紀錄。

鋼鐵業
敬業收購英國鋼鐵得到中國地方政府支持

敬業收購英國鋼鐵獲得河北省相關部門批准,接下來敬業將把注意力轉移到與工會的談判和獲得法國政府的批准上。

中國企業海外誤判的教訓

米強:中國國有企業在與海外民營企業集團和控制它們的大亨打交道時,還有很多要學習的東西。

中國企業大舉出售全球資產

自今年年初以來,中國企業拋售的全球資產達到創紀錄的400億美元。10年來中國企業首次成爲全球資產的淨賣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