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國內新能源產業對外收購進展如火如荼,國有和私人企業均利用自身在資金方面的優勢,大舉在澳洲、南美洲、非洲等地進行規模性收購。由於存在資金、社會資本、技術以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優勢,中國企業的收購獲得了巨大成功。
儘管中國在全球鋰礦的收購上屬於「常勝將軍」,但對外收購不僅是經濟供需雙方的對接,在鋰礦這種戰略性資源上,往往還涉及兩國政府間關係的對接,會存在政治風險。中企在全球以高溢價收購出名,但一般情況下,東道國在儘可能汲取高收益的同時,亦有其他考慮,其中最直接的是國家本身產業優勢以及安全競爭因素。而在治理水準欠佳的國家,中資企業則會面對不可避免的「涉腐」風險。
在衆多的成功案例後,也有中國企業「碰壁」的記錄。2018年4月,天齊鋰業擬收購智利鋰業巨擘SQM32%的股權,價值50億美元,但智利生產促進局(CORFO)常務副局長位元蘭在離任前最後一天表示,將32%的股份出售給天齊鋰業,將使中國在全球鋰市場上擁有太大實力,並要求其阻止天齊鋰業的收購行動。在這裏,智利政府主要是基於同行業產業競爭的考慮,即儘可能地讓投標方採取「競高價」的方式,尋求鋰礦的最大價值,並分散這總權益以求獲得更高的要價。2022年9月,中國鋰礦企業在辛巴威受到了社區勢力的阻礙。當地的法律組織評估中資採掘項目,建議對中國投資進行強制性人權盡責審查。這反映了中企收購在東道國微觀社區層面的風險,當然本質上還是政府事務處理不善帶來的風險。其他的政治風險體現爲東道國政府政策的反覆,比如,2022年10月,墨西哥加強國家對鋰礦的控制,贛鋒鋰業在當地的鋰礦項目受波及。2022年1月,智利政府宣佈,比亞迪和智利北方礦業服務公司分別獲得一份鋰礦開發合同,兩份合同競標額合計超1.2億美元,僅兩天後,這項招標活動即被叫停。這背後是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的博弈和政策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