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

林新偉:中國企業需要勇於展開對美直接投資

中企赴美投資專家林新偉表示,儘管關稅壁壘、CFIUS審查等不確定性增加,美國市場的價值從未消退,中企「談美色變」是一種戰略誤判。

中企
美訊CEO Chris Pereira:關稅戰背景下,中國企業如何走向「新出海」?

Pereira表示,當前的「風險」是中國企業在走向成熟、走向更高階段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挑戰。這不是誰「針對你」,而是「你正在長大」。

如何通過中歐合作,將美國關稅危機轉化爲中企出海新勢能?

地緣政治及出海研究學者孫心悅表示,唯有將如今美國的咄咄逼人和歐洲的分裂轉化爲戰略縱深,中企方能在「去風險」浪潮中構建不可替代性。

留學
留學性價比的風吹到了中東

胡馨兒、袁漪琳:留在當地就業,對於把留學目的地放在中東的學生而言是符合「性價比」邏輯的結果,而中企出海的東風又爲他們帶來了一波新的機會。

中企
中企如何從川普關稅包圍圈中突圍而出?

楊超:避稅之路走不通,就應堂堂正正地發展中企在全球的生產經營,要聯繫好各國民衆,並建立穩固的根據地。

德勤中國胡燕:中國企業全球化征程的「自我重塑」

胡燕建議中國出海企業強化合規意識,規範全球化合規運營體系,堅持ESG管理理念,構建良好的「利益相關者」關係。

Policy Nexus創辦人劉天逸:中企如何創造「全球化」價值?

劉天逸表示,西方內部的「不一致」性爲中企創造了更多博弈空間,如果能從本地融入層面入手,創造更多本地價值,中企在歐美會看到更多機遇。

印尼尋求減少鎳項目的中資所有權

拜登在《降低通膨法》下提供的稅收減免旨在打造一條美國的電動汽車供應鏈,而印尼希望能讓本國產業有資格享受美國的稅收減免。

黃淵普:中企出海潮中,「中式全球化」是否來臨?

EqualOcean創辦合夥人黃淵普受訪表示,中國會在未來全球經貿規則與制度上扮演重要角色,中國全球化新一代從業者明顯有別於之前的出海人。

陳攀峯:出海中企要成爲「全球化企業公民」

王英良:出海遠民企業管理諮詢創辦人陳攀峯受訪表示,真正的全球化纔剛剛開始,中企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進一步引領全球化。

中企
美國因素加大中企在印尼的鎳礦開採風險

王英良:美國在傳統的貿易壁壘之外設立了涉及環保、人權、可持續發展的新規範,「鎳OPEC」其實是印尼政府響應這一趨勢的反應。

中企
中國鋰礦企業對外收購的政治和腐敗風險

王英良:在加拿大和澳洲,中企主要面對的是涉及政治的國家安全風險,而在「鋰佩克」三國,中企的投資不能忽視東道國本身的治理風險。

南美推動建立「鋰佩克」,中企面臨怎樣的形勢?

王英良:阿根廷、玻利維亞和智利三國政府已不把鋰礦石當作普通商品,而是作爲戰略商品進行「尋租」,還通過立法、環保等途徑增加交易成本。

中資地產出海「造城記」

遊旭東:除了產業新城,中資地產公司以住宅爲主的海外造城計劃大多說不上成功,更有地產巨擘被海外項目拖垮,陷入困境。

每週數讀:中企赴美IPO規模創五年新高

本週值得關注的數據有:螞蟻集團暫緩上市、美股與大選、中企持續赴美上市、中國仍在發展燃煤電廠等。

東南亞
中國企業投資東南亞要注意哪些問題?

楊超:雖然中企在東南亞的投資目前總體順利,但海外投資不同於國內投資,深入瞭解所在國國情民意仍是很重要的。

TikTok
TikTok風波:川普政府可否坐下來談一談?

王英良:字節跳動高層需要爭取主動與美國決策高層談判的機會,找到美方的需求和交易需要,實現可能的溝通。

美國政府將矛頭對準在美上市中企

美國政府將迫使一些中國企業從美國證交所退市,除非監管機構能夠獲取其審計報告,這標誌着美中間的摩擦再次加劇。

中企
Lex專欄:中企發美元債要趁熱

趁著美元債發行熱潮,騰訊發行了60億美元的美元債券,並能夠將價格定得較低。但此類交易的視窗目前正在關閉。

非洲
不應妖魔化非洲的中企

皮林:研究顯示,中國企業在非洲僱傭的本地員工比例、支付的薪資水準以及員工培訓標準,都跟在非洲的其他外國企業差不多。

中國企業能否獲得全球信任?

巴特勒:華為和中廣核在西方都遇到了信任問題。在中國變成工業超級大國之際,非華人世界能否信任中國企業?

併購
2016年全球併購保持活躍

政治動盪和審查未破壞企業併購胃口,2016年全球交易總額爲2007年以來第二高。中企跨國併購幾乎比上年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