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全球化

巴西
「一國一策」系列之六:比亞迪和長城出海落子的巴西靠譜嗎?

宋欣、周掌櫃:比亞迪和長城落子巴西並不是政治原因考量,完全是一個基於合理市場邏輯的成長驅動,不過前提是巴西政經形勢持續穩定。

印度
中國企業出海印度,如何提高生存率?

胡劍龍:兩位領導全球社群媒體的年輕人,Facebook的祖克柏和字節跳動的張一鳴,可能需要重溫老安巴尼的訓導,學習如何與印度政府打交道。

中國企業能否獲得全球信任?

巴特勒:華為和中廣核在西方都遇到了信任問題。在中國變成工業超級大國之際,非華人世界能否信任中國企業?

中資收購在德國引發擔憂

吉利買下戴姆勒股份助燃德國人的擔憂:中國有意拿走德國的技術專長,然後取代德國成爲世界領先工業強國。

智庫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迴歸理性 塑造新格局

王輝耀: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已逐步迴歸理性,對外投資結構不斷優化,企業品牌意識不斷提升,更重視在地化戰略。

中國擴張應受歡迎而非遏制

坎貝兒:尋求參與中國驚人成長的西方企業,應該着眼於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而非不明智地試圖遏制中國的擴張。

全球化
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形成新格局

《中國企業全球化報告(2016)》發現,中國企業迎來了對外投資的「黃金期」,並呈現出諸多新的特點。

大選前的烏茲別克

崔瑩:強人總統病逝後,這個中亞國家有沒有陷入動盪?「一帶一路」必經之路上,中國企業有著什麼樣的機會?

近400億美元中資海外收購受阻

相當於過去16個月期間宣佈的全部交易的14%。如果先正達、愛思強和其他交易也被阻止,失敗比例將會激增。

中國忠旺擬收購美國鋁製品企業

創辦人劉忠田表示,將通過旗下投資公司忠旺美國,以11.1億美元現金加12.2億美元淨債務方式收購Aleris。

中國企業進軍海外的困惑

梁海明: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如果只是把原本在國內的產品、服務轉移到海外並不斷複製,將很難取得成功。

金融業
美國反倒置交易法規對中企影響幾何?

周思齊、汪義明:自從反倒置交易法規立法以來,美國企業出走反而愈演愈烈,各式各樣的倒置交易層出不窮。

安邦爲何沒能拿下喜達屋?

安邦與萬豪對喜達屋的競購戰引發全球關注。一家新崛起的中國公司,爲何敢於從一家歷史悠久的美國企業手中搶奪業已敲定的交易?又爲何在屢次加價後主動離場?

中國成爲全球併購「大戶」

一批新的中國交易者加入了全球併購巨擘的行列,這些中國商界領袖擁有人脈、信心和背景,他們在追逐收購目標之餘,還大膽攪局別人的收購交易。

揹債「走出去」的中國國企

債務日趨成爲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問題所在。分析師們表示,尋求海外收購的中國大企業往往揹負著沉重債務。這使中國收購方的動機受到懷疑。出價44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業化工巨擘先正達的中國化工就是一例。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新階段和新策略

安邦諮詢:中國企業走出去已進入新階段:在重要的戰略性產業,通過鉅額投資直接控股或收購國際領先公司。這種併購對中國企業構成了更嚴峻的考驗。

中國企業如何成爲全球公司?

中國商務部研究員王志樂:一個企業最大的競爭力,是它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影響力。中國企業走出去,最大的難點不是缺錢,缺的是文化融合的能力。

中國企業全球化呈現諸多新特點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中國企業全球化報告(2015) 》發現,民營企業成爲「走出去」主力,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集中在中小規模,區位選擇出現新趨勢。

分析:新興市場將繼續國際擴張

數據表明,中國經濟放緩可能會在短期內削弱中國企業國際擴張的能力或意願。但考慮到中國政府的鼓勵政策和企業自身需求,目前的低迷態勢不會持續太久。

中國製造商走進盧安達

盧安達是一個能源價格高得離譜的國家,但在中國製造商迫於國內工資水準上漲、走出國門尋找有競爭力的利潤率的潮流中,盧安達卻成爲最新的受益者。

中國企業需「組合拳」式走出去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副主任湯敏:中國大陸企業走出去,要學臺灣企業抱團取暖的經驗。單打獨鬥,大家都會頭破血流,但組合拳式地出去,影響和成功率就會大得多。

在西歐尋求「一帶一路」突破口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趙磊:西歐國家如何對接「一帶一路」,中國的城市和企業如何開拓西歐板塊,成爲該戰略落地的關鍵。

中國金融機構海外擴張的背後

中國券商、保險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正在海外尋找併購機會,爲中國投資者更自由地投資國際市場鋪路。但近期有些交易顯得操之過急或毫無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