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收購

敬業集團接近收購英國鋼鐵

這家中國集團爲英國第二大鋼鐵生產商打造新的未來的意願,將為後者的員工、供應商和其經營所在社區帶來希望。

美國政府迫使中方所有者出售Grindr

此次干預由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發起,表明該委員會正加強對涉及社交網路或擁有海量個人資訊企業收購的審查。

航空
潘浩文:中資跨國收購項目重在磨合

在回應中資入股法國土魯斯機場項目所引發的爭議時,富泰資產創辦人表示,跨地域跨文化經營是一個理解的過程,需要耐心溝通。

德國工業聯合會呼籲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立場

德國主要商業遊說團體稱,德國自由、開放的市場模式與中國「政府主導型經濟」競爭日烈,需加強防範中國企業。

TPG與中金資本將設立聯合投資平臺

美國私募股權集團TPG將與中金設立投資平臺。與全球性公司合作將成爲中國國有投資機構在海外投資的通用模式。

歐盟立法審查外國投資意在防範中國

陸克:歐洲議會剛剛批准的法律,將允許爲歐洲境內未來的外國投資成立一套預警機制,而各成員國將保留最終審批決定權。

復星在繼續收購之際保持利潤成長

這家中國投資集團上半年淨利潤同比成長17%,同時繼續收購境外資產,與迫於債務壓力出售資產的同行形成對比。

德國擬擴大政府否決外來投資權力

因擔心本國先進技術落入中國人手中,德國越來越多地採取干預措施,阻止中資收購,包括這一最新舉措。

西方對中資收購態度轉冷

在中國向西方開放經濟將近40年後,西方反過來開始對中國投資者關上大門。美國、英國和德國都對中國的收購愈發冷淡。

中國對外資收購本國敏感資產加強審查

根據規則草案,尋求戰略投資中國上市公司的外國投資者可能面臨更廣泛國家安全審查,突顯北京方面準備回擊西方遏制中國收購敏感技術。

英國外資新規針對中國

英國官員證實,近日公佈的120頁政策檔案中的提議主要針對中國,擬加大英國政府阻止或修改外資收購敏感英國資產的權力。

柏林將阻止中資收購德國機械製造商

德國媒體報導,德國政府將首次利用去年通過的外來投資法,阻止煙臺臺海集團收購萊菲爾德金屬旋壓機製造公司。

中資湧入美國生物技術新創企業

今年上半年中國風險資本對美國生物技術公司的投資已超出去年全年水準。這一動向迄今未受美國監管者關注。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五個新變化

潘圓圓、張明:去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結束了多年來的快速成長,對外投資整體形勢也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

加拿大以國家安全爲由阻止中資收購建築公司

加拿大政府阻止中國交建以12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建築公司Aecon。近期,中國企業的海外交易頻頻受到外國監管機構的阻攔。

中資收購在德國引發擔憂

吉利買下戴姆勒股份助燃德國人的擔憂:中國有意拿走德國的技術專長,然後取代德國成爲世界領先工業強國。

中資企業對美投資遭遇漫長審查

隨著華盛頓方面減緩國家安全審查進程,越來越多針對美國公司的中國投資陷入停滯。

中資買下貝兒斯登前倫敦總部大樓

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祥祺集團2.7億英鎊買下位於金絲雀碼頭的這棟寫字樓,彰顯亞洲買家對倫敦商業地產的熱情。

中國對歐投資:威脅,還是機遇?

拉斯穆森:爲鞏固歐洲作爲自由開放貿易最後一個主要堡壘的地位,我們的座右銘應是:保證自由貿易,必須堅持公平原則。

海航
標普就海航「激進」融資發出警告

該評級機構下調海航的「集團信用狀況」。這並非正式的信用評級,但它意味著海航信用水準深陷「垃圾」區間。

歐盟加強外資審查計劃遭芬蘭反對

歐盟計劃收緊對中資等外資收購的審查,芬蘭貿易部長批評稱,這麼做不會有什麼實效,反而可能引發貿易戰爭。

復星
復星調整對印度製藥商Gland Pharma的收購方案

復星稱,將把擬收購的Gland Pharma股份從86%降到74%,低於需要某些印度監管審批的門檻。先前這筆交易被擱置。

中資收購芝加哥證交所再次受阻

美國證交會推遲批准重慶財信領頭的收購芝加哥證交所的交易,這是該筆已招致美國立法者大量阻力的交易受到的最新挫折。

海航CEO:海航已登上世界之巔

在慶祝海航升至財富500強第170位之際,譚向東不同意其收購潮已結束的說法,並回答了關於其股權結構的問題。

航運業
中國力爭成爲全球航運業「老大」

中企巨資收購航運公司和海外港口,凸顯中國在全球控制戰略資產的長期目標勝過了短期削減債務負擔的願望。

中渝置地在倫敦落地 擬加大對英投資

今年曾以11.5億英鎊買下倫敦「乳酪刨」摩天大樓的這家中國房地產開發商,計劃在倫敦梅菲爾區設立辦事處。

萬達
中國官方要求國內銀行限制向萬達放貸

監管機構指示各銀行限制對萬達敞口,並指出對該公司6筆境外收購不放心,突顯官方對萬達財務狀況感到焦慮。

中國積極佈局「藍色經濟通道」

過去一年裏中國對境外港口項目投資翻番,達到200億美元,這些港口均靠近中國在6月提出的三條關鍵海上航線。

中國對外投資回暖

今年5、6月中資收購者宣佈的海外併購交易數量強勁成長,但國企取代民企成爲主角,投資對象也側重於一帶一路相關行業。

海航在法國啓動「巴黎國際周」

這家中國企業集團在巴黎小皇宮藝術博物館舉辦年度慈善之夜活動,就多個慈善項目做出了一系列金錢承諾。

分析:吳小暉被帶走突顯中國商業風險

安邦董事長從未解釋清楚該集團不透明的所有權結構。知情人士稱安邦一類保險公司是僞裝成保險公司的投資公司。

中弘卓業接近收購美國養老院營運商

知情人士稱,該中國集團收購連鎖老年護理機構營運商Brookdale Senior Living的交易有望未來幾日談成。

歐盟
德法意呼籲歐盟設立外資收購審查機制

幾大成員國呼籲歐盟成立類似於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機構,以阻止不受歡迎的外資收購。但布魯塞爾方面對此呼聲選擇迴避。

先正達
「先正達將幫助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

這家將被中國化工收購的瑞士農業企業的董事長稱,該集團將幫助中國提高農業收成,同時堅守「西方公司」定位。

據稱中國化工與中化醞釀合併

此舉將締造營收1000億美元的全球最大化工集團。據悉該交易有政治推動力,目的是確保收購先正達的財務實力。

Lex專欄
Lex專欄:海航不停收購之謎

近期悄悄買入德意志銀行9.9%股份的海航, 2008年以來動用425億美元進行了67筆收購,是否有邏輯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