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的重要性如今毋庸置疑。中美的對等關稅談判被普遍解讀爲稀土談判。在兩國最近就倫敦會談框架細節達成的共識中,中方恢復了對美稀土出口,美方也解除了先前增加的對華EDA軟體、乙烷、飛機發動機等產品的出口限制。美方的這些限制,其目的就是要換取中國在稀土上放行。僅此一例,凸顯了稀土在中美關稅戰中的關鍵角色。
既然中國手中握有這麼強大的「武器」,問題也來了,爲什麼不早點——比如在拜登時期——就對美國打出這張王牌?要知道,從川普2017年和中國打貿易戰開始,經過拜登四年,再到川普和中國二打貿易戰,已經過去了近八年。這八年中國一直處於守勢,喫力應對美國的關稅和科技打壓。尤其在拜登時期,美國在晶片上卡中國的脖子,弄得中國非常難受,以致像華為這樣中國技術最先進的企業,不得不在多方面從頭追趕。如果中國在稀土上也卡美脖子,也許美國就會放鬆在科技特別是在晶片上對華遏制,中國就可換來寶貴的時間,在晶片等關鍵技術和產業上早點取得突破。
之所以提出這個假定,是因爲從中可以窺見在攸關國家生存發展的根本利益上,中國官方的決策思路。很多人對此作了不同解釋。有人認爲,稀土作爲一張王牌,不能輕易過早打出,而要在最關鍵的時候使用,效果才最好;有人認爲,整頓國內稀土行業的各種亂相,包括打擊走私,合併企業,統一管理等,都需要時間;有人認爲,中國要利用美國的科技打壓,倒逼國內晶片產業的發展;也有人認爲,用稀土卡不住美國脖子,稀土提煉不是高精尖技術,美國之前也有稀土企業,只是後來基於環保等理由,不願開採稀土,如果中國過早打稀土牌,反會刺激美國聯手盟友開發稀土技術,擺脫對中國的供應鏈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