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圈總是輪迴。當老錢風和新中式等走過之後,最近開始流行一個新時尚,那就是「經濟上行的美」。
經濟上行的美是啥意思?從流行背後,從中如何看出社會經濟變遷?
經濟下行的美:致青春的回憶殺
「經濟上行的美」這個風格很難用語言定義,我綜合一下網路的分析,這個詞簡單說就是對千禧年間(上個世紀90年代到2005年)流行風格,除了穿衣自由且張揚、混搭且個性鮮明,色彩飽和度也比較高,吊帶、魚嘴高跟鞋、大紅脣、煙燻妝往往成爲點睛之筆。
上面這些風格,其實未必適合每個人。審美當然是個體化的,你可以說是自信張揚,也可以說是土氣囂張。社群媒體重新談及這個話題,不僅只有年輕人湊熱鬧,更是一場80後90後的回憶殺,致敬那個野蠻生長的時代。風格即人,在穿衣風格之外,那個時代人人身上都有點「勁勁兒」,是相信明天會更好的期待。
時尚的變遷背後,是時代精神(「Zeitgeist」)變遷。時代精神指的是某個特定歷史時期的主導思想、文化氛圍和社會價值觀,體現該時代的集體心態和趨勢。在哲學上,時代精神往往被認爲無形又強大,它會塑造我們的思想,也會影響我們的選擇。
經濟上行的美,對應的是中國市場經濟的重要階段,從初開國門到與國際社會全面接軌。各種鮮活的事物蜂擁而入,看似亂糟糟,卻也有生命力。雖然這個階段的主力可能是60後,但是卻是80後90後的青春期記憶,他們多數成長於這個階段,對於這個階段,各有記憶。
當然,經濟上行的美,也可能只是看起來很美而已。大概七八年前我就說,中國中產或者軟階層的焦慮,日後看起來,也是一種奢侈。人的記憶有選擇性,不少人也許只記得美,忘記自己當年多麼眼紅別人,多麼惆悵失落。當時,哪怕資產千萬,也未必夜夜安眠,因爲熟人早買房或者跟對一個趨勢,彼此階層就是跨一個臺階了。
幸福,基於比較,對於不少人而言,幸福真的不一定要比自己過去好,但是不能比鄰居過得差。
當一個人開始回憶的時候,說明他老了,當一代人都開始回憶的時候,也許社會開始老了。
中國進入中年社會
老齡化的話題,大家都關注,但是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在老齡化之前,社會其實也有中年化的過程。
徐瑾經濟人專欄提過,中國現在已經是一個中年社會。所謂經濟上行爲時代,也是年輕人的時代,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年齡中位數是25.3歲,到了2000年已經是30.8歲,在2024年更是超過39歲。
如今,最年輕的80後也超過35歲,95前也過了而立之年。在中國這意味著職場的重要分水嶺,如果你在這個階段不能完成原始積累或者職業演化,那麼未來大機率可能迎來下坡,無論是行業的迭代還是個人優化,都令人應接不暇。在當前的經濟情況下,35歲之後失業再就業的難度急劇增加。對於年輕人而言,畢業即失業成爲一個新可能,考編成爲普遍選擇,連每月五六千的社工也成爲競爭熱門。上海浦東新區社工報名人數20282人,最高崗位競爭比爲185:1。
過去中國古人說四十不惑,但是在今天的四十歲,可能就面臨不僅是理念的困惑,也是真實的煩惱。除了工作,個人成家立業也是難題。2010年,女性初婚年齡大概是 24歲,男性是25.75歲,到了2024年,男女都接近30,而且一二線城市年齡更高。初婚年齡提升,有很多解釋,但是其結果則很清晰,就是結婚率和生育率節節下降。35歲危機疊加晚婚晚育,今天的中青年可以說是夾心層,他們的成家立業危機和中年危機摺疊在一起,壓力不能說不大。
當下的經濟下行時代,其實也是中年社會。現代經濟的主體其實是中青年,你可以理解爲31歲到50歲的羣體,他們大概有有4.3億,占人口比例大概是三分之一。他們的孩子多數還沒有大學畢業,自己也面臨職場各種天花板,可以說不上不下的軟階層。這個羣體大體涵蓋了75後到95前,他們多少算喫到改革開放紅利,養家餬口是他們,生娃主力是他們,交社保主力是他們,還房貸主力是他們,35歲壓力也是給到他們……
懷念經濟上行的美,是中青年的最後倔強,是對繁花時代的一次集體致敬。他們至少親眼看過經濟上行時代,而他們在經濟下行時代的困惑和轉型,其實也是一個社會的縮影。
經濟下行時代:摺疊的中年危機
更重要的是,經濟上行對應美,那麼經濟下行時代應該對應什麼?可能是慘,也可能是淡。
世界現在越來越魔幻了。一邊是高考志願網紅張雪峯20分鐘收入3個多億,另外一邊上千萬高校畢業生找工作難,幾千塊的社工在上海都擠破頭;一邊是蔡瀾死後被批判,一邊是幼稚園血鉛在二十年後重現。
這幾年,不少不如中年的朋友開始對一切都變得淡淡的,無論是賺錢的野心,還是事業的雄心,抑或情愛的慾望,都不復往昔。在一線城市,不少人甚至對於過度打扮有了羞恥感,舒適簡單休閒款成爲首選,出門往往就是一個簡單購物袋就湊數,全妝精緻的打扮,往往倒是遊客居多。奢侈品是最爲敏感的市場,中國奢侈品消費在2024年似乎賣不動了,從2023年的6077億元下跌到5044億元。
如果用一個字形容你的中年,你會用什麼?有個徐瑾經濟人的讀者說,自己最近困在中年這個場景裏出不來,他認爲,漢字「中」,表示心通天地,可惜用不起這個字,倒是「倦」(人卷)更貼合一些。
晚婚晚育也不僅是中國的問題,全世界的中年問題都有相似性,中年危機和老年退休之類問題聯繫在一起。一個感覺是,今天的中年人可能比他們的父輩富有,甚至也比他們的子女富有,因爲他們恰好趕上的技術經濟革命相當罕見。多數人普遍在30歲之後才結婚生子,但中年危機並沒有因此延後,反而迎頭撞上下行時代,讓這一代人的成年危機被提前了,擠壓了。
可以說,今天的中年人也是被摺疊的一代。被摺疊一代的的中年危機,是一個我們時代無法迴避的問題,社會應該對此有所反思與準備。注: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徐瑾近期出版《軟階層》,讀者交流WeChatxujin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