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

龐畢歐無法說動中亞諸國與中國對抗

潘圖奇:中亞國家或許尊重美國的實力,但作爲正在崛起的中國的近鄰,它們在安全和經貿層面與中國有著密切聯繫。

「中國崛起」足以推動美印夥伴關係嗎?

馬丹:美印兩國對中國崛起有共同的擔憂,但彼此也存在質疑。如果雙方不能彌合分歧,「中國威脅論」不足以增進兩國關係。

中國
經濟制度與政治改革:中國的崛起尚未結束

餘凱思:現代中國的崛起標誌着令人驚歎的成功與無可爭議的現代性成就,但面臨著許多未竟的事業與未知的挑戰。

5G
川普政府5G頻譜拍賣引發爭執

美國總統「贏得」5G網路競賽的決心在國內引發一系列圍繞電信頻譜分配的爭議,科技公司與廣播電視機構各執一詞。

民間輿論與民間制裁

劉遠舉:人多好吵架,這是中國農村的社交觀、社交智慧,不應該是中國人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貿易是美中衝突的第一槍

斯蒂芬斯:美中貿易戰令人不安的一點是,這只是一個開始。對華鷹派已經把目光投向關稅以外的問題,他們希望美中經濟脫鉤。

歐洲如何應對中國帶來的挑戰?

厄文:歐洲國家應避免採取加大政府幹預和削弱競爭的政策,這類政策可能破壞經濟,卻不能阻止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進步。

美國單邊行動阻擋不了華為崛起

馬凱碩:美國阻止華為以及中國崛起的努力太微不足道,而且也太遲了。唯一可行的多邊主義策略卻被川普政府深惡痛絕。

中國企業能否獲得全球信任?

巴特勒:華為和中廣核在西方都遇到了信任問題。在中國變成工業超級大國之際,非華人世界能否信任中國企業?

書評
世界重返以中國爲中心的「天下」秩序?

金奇:中國崛起是否預示著不自由的世界秩序?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會不會最終埋葬歐洲啓蒙運動的理想?

中國「軍民融合」驚動華盛頓

中國「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西方政府噩夢的源頭,美國尤其擔心,中國民企與軍方密切合作正使中國在人工智慧軍備競賽中獲得優勢。

中國正重塑國際秩序

周波:中國、俄羅斯和沙烏地等國在全球收入中的佔比將在5年內超過西方。也許繁榮之路不再只穿過自由民主國家。

西方失去的十年與中國挺進的十年

斯蒂芬斯:對中國而言,2008年金融危機是意外的好運。它標誌着美國設計的國際體系以及貫穿華盛頓共識的自由市場世界觀都崩潰了。

美國無法阻止中國攀登科技階梯

中國真能不依靠美國嗎?金融市場提供的答案似乎是「不能」。但從較長期看,中國很可能在兩個重要方面佔上風。

「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顧賓:當年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將西歐國家聯合起來,成了遏制蘇聯在歐洲擴張的工具。就此而言,「一帶一路」倡議更具包容性。

阻礙中西正常交往的危險詞語

帕頓:主張通過修剪語言的枝葉來保持國際關係的健康發展,可能顯得有些迂腐,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書評:《歐亞的黎明》

拉赫曼:亞太地區的大國角力當然重要,作爲一個整體的歐亞大陸上的勢力爭奪同樣不容忽視。本書很好地填補了這一空白。

中國擴張應受歡迎而非遏制

坎貝兒:尋求參與中國驚人成長的西方企業,應該着眼於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而非不明智地試圖遏制中國的擴張。

歐洲該如何應對中國經濟崛起?

法國學者拉伊迪:沒人認爲川普式的關稅壁壘可以減少貿易赤字。但如果中國在打入歐洲市場,歐洲如何在不訴諸保護主義的情況下保護自己?

歐盟
爲什麼歐洲不應磕頭?

斯蒂芬斯:地緣政治是一場漫長的競賽。中國可能在崛起,但歐洲不應該覺得必須向中國卑躬屈膝。

智庫
GAFA要注意了:東方的BATX正在崛起

韋薇、馬克•格瑞芬:中國的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小米不僅正在引領市場,同時也正在創造市場、顛覆市場。

中國
習近平爲中國未來規劃長期藍圖

陸克文:習近平爲中國提出了到2050年的兩個宏偉發展目標,中國正朝著自己理解的全球命運前進。中國有戰略,而西方沒有。

中英鐵路的宣傳與現實

希爾曼:中英鐵路是一個有力象徵,只是不如預期那麼好。「絲綢之路」可能會重新開啓,也可能只是無稽之談。

與FT共進午餐: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

吉隆坡一座購物中心的四樓有一家「日式」麪包店,選在這裏會見東南亞最後一位大獨裁者,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

川普勝選是否對中國有利?

黃育川:雖然川普當選意味著中國可能獲得地緣政治突破口,提升在亞洲的地位,但這也有不利於中國的一面。

杜特蒂對西方秩序的挑戰

程子俊:世界可能希望有其他國家與美國共同維護全球和平與繁榮,杜特蒂是亞洲第一個有所作爲的領導人。

中國對東南亞漸失吸引力

吉密歐:只要華盛頓仍是亞太地區和平及自由貿易的堅定支持者,這些國家就會更傾向於選擇美國,而非中國。

殲-20亮相突顯中國軍事實力

中國殲-20隱形戰鬥機在珠海航展首次公開飛行,顯示北京方面在周邊地區緊張加劇之際軍事實力與日俱增。

中國崛起如何改變亞洲?

拉赫曼:面對中國崛起,越南邀請美軍重回金蘭灣,菲律賓宣稱與美國分手,泰國和馬來西亞開始親華,亞洲變樣了。

澳洲
澳洲:幸運之國好運到頭

拉赫曼:未來幾十年,澳洲或成爲地緣政治火藥桶。幸運之神也許不會繼續垂青於這個一直吉星高照的國家。

英國脫歐後:西方的衰落與中國的崛起

布魯金斯學會杜大偉:英國脫歐本身或許並沒有那麼重要,但它卻是一個信號:預示著歐洲的衰落和中國的崛起。

東亞
「東亞奇蹟」能否持續?

陳紹峯:東亞崛起的條件之一是區域內大國和平相處,然而中美戰略互信赤字正在對此構成挑戰。與此同時,在中國經濟放緩、美國力推全球經貿新規則的背景下,東亞經濟崛起所必需的「領頭雁模式」也趨於減弱。如果上述趨勢無法及時逆轉,「東亞奇蹟」光環將迅速褪色。

智庫
從文明的角度把握中國的未來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要把中國放在世界文明中,從文明的角度看中國的未來,把握住文明的方向,才能把握中國未來的方向。

「中國崩潰論」錯在哪裏?

FT亞洲版主編皮林:中國崩潰論的評論人士低估了中共在改善數億民衆實際生活水準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樣也低估了中共愛國宣傳的力量。中國證明,在實現繁榮與現代化上,中國可以追趕日本的成功。

中國最強大的武器是貿易

FT亞洲版主編皮林:中國憑藉「一帶一路」計劃和慷慨投資,在亞洲的商業角力中展現強大實力。亞洲正在展開的是一場人心和頭腦之戰。要贏得勝利,既靠軍事戰略家,也靠修建貿易基礎設施的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