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

東亞
每週時事分析:美日韓三國聯盟恐受重創

曹辛:美日韓三國因國家發展戰略調整,對外政策即將發生重大變化,尤其是對盟友的政策。中國可以調整政策,在東亞開出一片新天地。

日本與菲律賓簽署防務協定

《互惠准入協定》使兩國武裝部隊能夠在對方國家進行訓練和演習。日菲簽署協定之前,美國與這兩個鐵桿亞洲盟友舉行了歷史性的三邊峯會。

南韓
徐瑾書單:南韓這面鏡子

徐瑾:貧富差距、生育率低、社會內卷等等社群媒體熱門標籤之外,真實的南韓到底如何?通過南韓這面鏡子,我們可以照見不少東亞社會的共性。

印太
「亞太」還是「印太」——「印太」概念辨析

楊超:「印太」作爲地緣政治屬性明顯的新詞,顯然正在消解掉「亞太」原先擁有的代表著地區一體化以及全球化的勃勃生機。

東亞
東北亞兩大對立陣營成形?

林原:中俄朝陣營仍未最終成形,甚至也難預計何時會最終成形。東北亞的新冷戰在現階段僅應視爲「可能性」,還未轉化爲「現實性」。

東亞
東亞會形成陣營對抗嗎?

葉勝舟:中國不會輕易與俄、朝結盟,更不會輕易跳入俄、朝陷阱,衝在這兩國前面抵擋來自美國的絕大部分戰略巨壓。

日本
日本爲對抗中國推翻戰後和平立場

在日本出臺的新的國家安全戰略中,中國被視爲「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這套新戰略使日本獲得了作出反擊的能力。

日本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改組內閣

此舉被視爲試圖擺脫安倍晉三的影響力,同時保留安倍派系的支持。分析人士稱,新內閣將讓日本走上擴大國防支出和重啓核電站的道路。

日本
日本發佈《防衛白皮書》,警惕俄中軍事合作

岸田文雄內閣週五批准的《防衛白皮書》警告稱,被孤立的俄羅斯可能會更加靠近中國。白皮書發佈之際,日本正考慮修改和平憲法。

日本
安倍遇刺令人關注日本政客與統一教關係

據日媒報導,涉嫌殺害安倍晉三的山上徹也認爲安倍與統一教關係密切,而且其外祖父岸信介在統一教落地日本之事上扮演了某種角色。

日韓尋求重啓關係

美日韓可能在北約峯會期間舉行三方會議,日韓兩位新領導人將謀求改善兩國關係,但歷史爭端難以擱置。

東亞
每週時事分析:東亞要形成兩大陣營?

曹辛:從這幾天的態勢來看,東亞地區明顯形成了以中俄朝爲一方、美日韓爲另一方的兩大陣營,而且兩大陣營對壘分明、毫不妥協。

日本
岸田文雄新設經濟安全大臣應對中國威脅

這位日本新首相任命前防衛副大臣小林鷹之出任經濟安全大臣一職,這是岸田文雄最引人注目的任命,同時也兌現了他帶來年輕一代政治領導人的承諾。

教育
停止東亞的教育軍備競賽可能有助於提高出生率

哈丁:與其打擊補教行業,東亞國家不如取消需要孩子在很小年紀就參加的對人生影響重大的考試,正是這種考試讓補教行業如此火熱。

每週時事分析:實現東北亞和睦,關鍵在南海

曹辛:僅有中日韓自貿協定等親善舉動,難以實現地區和睦,必須讓南海爭端的局勢穩定下來,軍事緊張降溫。

大選之下重新審視中美大棋局(上)

徐瑾:2020是世界局勢混戰時刻,疫情肆虐,中美碰撞;誰是二十世紀影響最大的國際戰略大師?布熱津斯基不容錯過,其思想對於當下有何啓發?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李顯龍評估中美關係

曹辛:提出亞洲國家對中美關係發展的評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這一點纔是新加坡應該著力的方向。

東北亞
中國就緩和日韓關係進行斡旋

中國借召開中日韓三邊會談之機就緩和日韓關係進行斡旋,以推動東亞三大經濟體關於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

中國和日本如何面對歷史——傅高義的思考

劉裘蒂:傅高義的新書《中國和日本:面對歷史》認爲,中國人和日本人之間的「情結」唯有藉着共同面對歷史來紓解。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東亞亂套了

曹辛:川普對同盟政策從多邊外交向雙邊外交的深刻轉變,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愈演愈烈,是東亞亂局的關鍵變數。

卜睿哲:如何避免東亞的戰爭風險?

卜睿哲:要維繫東亞的長期和平,需要美中準確地評估對方,避免假設這是一場零和競賽,並明白大國戰爭沒有贏家。

如何把握歷史機遇推進中日合作?

壽慧生:美國在東亞地區的戰略調整給各國造成壓力,也令日本產生脣亡齒寒之感,中國應該積極把握此次歷史機遇。

貿易
李克強呼籲中日韓堅定維護多邊自由貿易體系

在日中韓政府領導人會議後,李克強呼籲日韓領導人團結起來維護國際貿易體系,頂住來自美國總統川普的壓力。

東亞
川普的強硬促使中日韓走近彼此

川普強硬的外交路線使中日韓關係出現緩和,這讓美國更難以單獨爭取其中任何一國的讓步,而且還可能促成一項亞洲貿易協議。

2018:儒家經濟圈如何和而不同?

項兵:儒家圈GDP重回世界第一是一件標誌性事件;由於缺乏對趨利相和的戰略認同,儒家圈彼此間將合作共贏的「資產」變成了阻礙發展的「負債」。

面對北韓危機全球市場爲何鎮定自若?

面對北韓核威脅,世界各地的股市、匯市表現鎮定,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在持續走強,這將繼續爲投資者帶來好訊息。

北韓試射促日本反思飛彈防禦策略

日本國內針對如何防禦北韓飛彈展開更激烈爭論,還有人提出先發制人的打擊勝過防禦,但這會涉及是否違憲的問題。

中美不搞G2,還真的不好辦

曹辛:因爲情勢的變化,「新G2」在今天的實質內容應當是:通過權力的轉移和分享,實現利益共享、責任共當。

新興市場難逃美聯準影響

桑曉霓:無論基本面如何,這是一個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仍掌握危險影響力的世界。新興市場的回暖可能是暫時的。

東亞
「東亞奇蹟」能否持續?

陳紹峯:東亞崛起的條件之一是區域內大國和平相處,然而中美戰略互信赤字正在對此構成挑戰。與此同時,在中國經濟放緩、美國力推全球經貿新規則的背景下,東亞經濟崛起所必需的「領頭雁模式」也趨於減弱。如果上述趨勢無法及時逆轉,「東亞奇蹟」光環將迅速褪色。

分析:中國對朝立場面臨挑戰

聯合國安理會目前正在推動通過對北韓實施最新制裁的決議,這將考驗中國的對朝立場。北京口頭支持更嚴厲地制裁平壤,私下裏卻在幕後斡旋。

日本
「一帶一路」與中日關係的未來

社科院世經政所薛力:由於「一帶一路」戰略與日本的國家正常化戰略互相矛盾,中日戰略互惠的基礎已不存在。因缺乏共同戰略目標、戰略互信,兩國關係難以變熱。

改變對華政策——我們是否在自尋敵人?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貝德:最近,美國一些外交政策專家認爲,美國現在應接受、甚至支持以對抗爲主、合作爲輔的中美關係,但若遵循這些專家的建議,我們終將招致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