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爭端

每週時事分析:實現東北亞和睦,關鍵在南海

曹辛:僅有中日韓自貿協定等親善舉動,難以實現地區和睦,必須讓南海爭端的局勢穩定下來,軍事緊張降溫。

南海
南海地區安全格局日益朝大國競爭方向演變

吳士存:受美國「印太戰略」影響,中國與美國主導的盟友和夥伴體系的較量將日趨劇烈,給安全形勢帶來新挑戰。

南海
「印太戰略」背景下的南海形勢

吳士存:南海形勢趨穩向好的大方向不太可能逆轉,但會呈現「穩中有亂、時有升溫、博弈加劇、分歧增多」等特徵。

日本承認自衛隊潛艦在南中國海演練

據防衛省昨日介紹,這次演習涉及「黑潮號」潛艦和三艘水面戰艦,當時它們正在訪問越南海軍部隊途中。

南海
中國加緊在南海的島嶼建設

在北韓吸引國際社會關注之際,中國今年一直在裝備存有爭議的南海海域的人工島嶼,使之具備潛在的軍事用途。

越南延長南沙飛機跑道

此舉讓越南得以在斯普拉特利島(南威島)部署海上偵察機,目前越南正在有爭議的南中國海加強對中國的防禦。

亞洲
全球重心東移,西方霸權式微

拉赫曼:過去50年來,亞洲經濟迅速崛起。而經濟和政治力量重心東移意味著,西方的絕對主導地位正走向終結。

誰在製造南海緊張局勢?

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美國參議員马侃最近對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政策進行無理指責,事實上,正是美國近年來的行爲極大加劇了南海緊張局勢。

王毅克里會談欲擴大習奧會成果

中國外長王毅和美國國務卿克里週三在北京舉行會談。對於北韓核試驗,王毅表示制裁本身不是目的,表明中方可能反對制裁。雙方同意在南中國海和臺灣問題以及中國腐敗官員在美國尋求庇護的問題上展開合作。「外交手段」成了雙方使用最頻繁的詞語。

美國宣佈18.3億美元對臺軍售

這將是4年來美國首次對臺軍售,將包括兩艘護衛艦、各型飛彈以及兩棲突擊車。在美國宣佈新的對臺軍售之前,中國已對這一預期中的決定作出嚴厲譴責。

分析:美防長登上巡航南海航母

阿什頓•卡特在航行於南海的狄奧多•羅斯福號航空母艦上發表講話,堅稱中國海軍實力成長不會動搖美國作爲「地區安全主心骨」的角色。

避免中美南海矛盾升級

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史文:中美南海爭端可能導致兩國走入兩敗俱傷的死衚衕,對中美關係造成永久損害,並造成亞洲地區局勢動盪。

改變對華政策——我們是否在自尋敵人?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貝德:最近,美國一些外交政策專家認爲,美國現在應接受、甚至支持以對抗爲主、合作爲輔的中美關係,但若遵循這些專家的建議,我們終將招致衝突。

尋找應對中國崛起的「B方案」

美國關於中國問題的辯論似乎出現了明顯轉向。華盛頓不僅對北京雄心勃勃的外交政策感到驚慌,也對究竟應該如何應對中國日益成長的影響力不知所措。基於這種擔憂,美國各界都在緊鑼密鼓地尋找「B方案」。

FT社評:中美皆應保持冷靜

面對南中國海爭端,中國應闡明九段線聲明的含義,並解釋希望通過島嶼建設達成什麼目的;美國則應停止在電視上譁衆取寵,對於派軍艦駛近中國新建島嶼應三思。

南海
美中關係已至臨界點?

美國威爾遜中心季辛吉中美關係研究所研究員馬利德:爲加強對爭議海域的控制,北京方面採取了一系列加強填海工事的行動。而華盛頓對此似乎正失去耐心,主張採取強硬態度的聲音正在加強。有人甚至認爲,美軍有可能對中方行動發起有限但危險的挑戰。

中國推行島鏈戰略改變地緣格局

安邦諮詢首席研究員陳功:中國實施島鏈戰略,對亞洲地緣政治的影響非常大,其目的在於增強和擴大能有效控制的海域,用陸權的方法擴大海權。

東亞
2015:東亞不會爆發戰爭

新加坡國立大學馬凱碩:東亞各國領導人有一個共識:亞洲應把重點放在經濟發展和成長上。大多數亞洲國家(除了北韓)領導人都明白戰爭的危險。他們的言辭也許帶有民族主義色彩,但他們的行動卻是謹慎和務實的。

中國南海戰略的驅動力

獨立評論員鮑林:中國在南海動作頻繁的主要動機並非圖謀能源和海產,而是緣於對該地區戰略地位的看重、以及深埋領導層心中的歷史觀念。

險海中求生的中國漁民

在中越爭議海域捕魚的中國漁民發現,他們現在身處一個不斷升溫的「火藥桶」的前線。他們爲中國海軍越來越強硬的行爲感到鼓舞,但又擔心生計受到影響。

如果中國經濟走弱

美國地緣政治觀察家卡普蘭:中國迅速擴張的軍事實力正在令亞洲海洋局勢日益緊張,但與此相比,如果中國經濟走弱,日本、南韓、美國以及歐盟各國都會遭受嚴重影響,世界的不穩定將加劇。

中國
南中國海上的博弈

中國爲何對南中國海問題採取更強硬姿態?有觀點認爲這是一個新興大國在展示自己的海軍力量。但也有人看到了更大膽的企圖:中國覺得美國在自己後院插手越來越嚴重,想將美國海軍從西太平洋排擠出去。